守住生态底线 建设美好家园——贵州黔南州坚持绿色发展见成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秋到黔山,处处斑斓。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的甘溪林场里,一堂户外自然课正在这里进行,带队老师陆红憬指着一株高大的红豆杉给孩子们讲解着植物学知识,“甘溪林场的动植物总计有202科、616种,这样的绿色课堂是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的好地方。”
这片606公顷的国有林场曾经被5个采石场包围,面临生态风险。财政状况并不宽裕的贵定县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关停相关企业,进行生态修复。十几年过去了,不仅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1.06%,而且周边200多户群众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实现了大地增绿和群众增收的“双增”目标。
截至2023年年初,黔南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8.17%。全州今年接待过夜游客超千万人次,工业增长速度上半年超过8%,不仅守牢了生态底线,绿色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广。
1.“富矿精开”让磷化工更绿色低碳
“我服了!同样的磷矿石,前些年做化肥一吨才值三四千元,现在做新能源材料就能创造出数万元的产值!”说起产业升级给磷矿资源价值带来的巨大变化,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黔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牛场镇党委书记王国旗喜形于色。2021年以来,园区先后签约新能源项目9个,引进投资333.8亿元。
贵州被誉为“中国磷仓”,磷矿储量和产量都位居全国前茅,而黔南州储量又占了贵州储量的一大半。以瓮安和福泉两县市为中心的资源富集区也是贵州传统的工业重心之一。然而,磷化工曾经是出了名的污染产业,“环保达标一直是我们园区对企业要求的硬杠杠!”黔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翟建新告诉记者,黔南州的磷化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生产链。他们以磷石膏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基本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瓮安县,龙马磷业先后投资4亿元,瓮福黄磷先后投资近2亿元,率先在行业内实施并建成了黄磷尾气综合利用发电、污水净化循环利用等项目,实现了95%的黄磷尾气回收利用,磷渣100%利用,污水零外排循环利用。“从传统的磷肥到‘风口’的新能源,黔南高新区正在形成以磷化工为旗舰、新能源材料为主力舰,节能环保为护卫舰的千亿级产业舰队。”翟建新说。
“之所以选择福泉,除了磷矿资源优势外,我们更看重这里完整的产业链。”盛屯能源金属化学(贵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米勇说,在考察了20多处工业园后,他们最终选择了黔南高新区,“虽然我们的原料并不都来自贵州,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铁、热能、硫酸甚至尾气等副产品都能够在园区内找到企业消化利用,做到变废为宝,仅资源集约利用一项就能使运营成本降低30%。”
在位于福泉市的贵州川恒化学公司罗尾塘厂区里,“矿化一体”新能源材料循环利用车间的工人正在忙碌着,车间主任郑天明对记者说:“以前磷矿的利用比较粗放,如今我们在选矿阶段就按照常规和低镁进行分类,低镁精矿主要用于磷酸铁锂的原料,常规矿则主要用于生产磷酸,做到把资源‘吃干榨净’。”
郑天明形象地讲出了目前贵州正在深入推进的“富矿精开”计划。这项工作从全面提高矿产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而黔南州是实施的重点,未来这里的磷化工将更加绿色低碳。
2.“绿色高铁”让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前不久通车的贵(阳)南(宁)铁路让西南陆海大通道又添活力,不仅大大缩短了成渝贵等城市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时间,更连接起了贵州和广西的众多旅游胜地。数据显示,贵南高铁开通运营一个月,仅黔南州荔波县就接待游客26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31%,旅游总收入超16.7亿元。这条穿越喀斯特的高铁,正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旅游线”,更是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长廊”。
“为了保护贵定站和都匀东站之间的斗篷山-剑江风景区的生态环境,我们让线路绕了一个弯儿,虽然比常规设计长了10公里,多花了14亿元,但守护住了绿水青山,大家很有成就感。”贵南高铁总体设计负责人龙宗明介绍说,贵南铁路是一条生态友好型“绿色高铁”,环保优先的设计和施工方案比比皆是。
为了避开荔波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龙宗明和项目团队整整花了3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实地考察,最终才确定了最复杂、桥隧比最高的中线方案,而这就意味着施工方要建一条穿越九万大山的超长隧道。全长17012米的九万大山一号隧道,是贵南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在遍布溶洞和暗河的喀斯特“地下迷宫”中掘进,就像头顶一个个大小“水缸”,施工难度极大。“针对洞内‘引水通道+辅助坑道+洞外水沟’的排水体系,我们采取‘早进晚出’原则,尽最大可能避免对山体的大挖和洞口处的深挖,维护了原有的生态地貌。”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负责人白红元说。
“高铁时代让荔波旅游迎来了井喷,我们更要坚持好‘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把喀斯特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处长吴冬介绍,景区相继制定了喀斯特地质景观保护管理、水景景观与水文地质保护管理、景区建筑风貌控制管理等分类管理工作规划,确保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近年来,荔波县逐‘绿’前行,更宜居宜业宜游。”黔南州生态环境局荔波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黔南州出台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樟江流域保护条例》,不断加强樟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10月28日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荔波县成功入选。
3.生态修复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秋日的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大小井风景名胜区,艳阳高照,水光潋滟。看到排筏上又载满了一船客人,景区船工罗明辉当起了义务导游:“大小井是山中有洞,洞中有水、瀑布、地下河,被叫作‘东方洞穴博物馆’。”沿着溪流缓缓驶向景区深处,峰丛掩映间,形态各异的大小天坑群随处可见,这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特征。
“原来山上全是石头,开荒种出来的水稻,收成少得可怜。”罗明辉回忆,大家只能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罗甸县实施后,大井村人在岩缝中播撒绿色,把石漠变成了绿洲。“河水清了,环境好了,山旮旮成了金疙瘩!”大井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自卫介绍,借助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大井村发展起农特产品种植,开设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等,村集体经济越发兴旺。今年以来,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已接待游客70余万人,带动农户就业600余人。
好理念守护好生态,好风景带来好光景。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黔南州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巩固,绿水青山成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
10月下旬,走进位于都匀市毛尖镇的螺蛳壳万亩茶园基地,茶园随地势蜿蜒起伏,满山皆是绿意盎然。剪枝、锄草、施肥……茶农罗锦国刚忙完秋种,又马不停蹄投入茶园的管护中。他说:“这些年我们都匀毛尖名声响了,把这片生态茶园管护好了,来年春茶收购价肯定低不了。”老罗说,前些年盲目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忽视对原生茶树资源和生态的保护,曾让都匀毛尖既销不出省又卖不上价。
近年来,都匀市相继实施螺蛳壳毛尖基地小流域治理、高寨水库库区小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有效解决区域水土流失问题和茶树灌溉问题,确保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片片茶叶成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至43.74亿元,位列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百强榜单第4位。
■数说
近三年来,黔南州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109.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8%。
截至2022年年底,黔南州累计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11家,建成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15个。
通过开展黔南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截至2022年年底,全州共有73家企业获生态产品认证、认证证书114张。
数据来源:贵州黔南州相关单位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07日 05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