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深耕研学游市场
去海边拾贝、赴雨林探险、观黎锦织染……在刚刚过去的“双节”长假,背上行囊去研学成为不少家庭的新选择,这种有“研”有“学”、边“游”边“学”的旅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青睐。随着研学市场持续扩大,如何充分发挥国际教育创新岛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市场优势扬帆研学“蓝海”,成为海南业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研学资源得天独厚
海南具有发展好研学旅行的底气——海南是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正在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还有红色文化、黎苗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东坡文化等,为研学旅行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
“面对巨大的市场,海南有潜力、有能力做好研学文章。”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表示,海南研学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从历史、文化、生态、农业、海洋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研学体系。
“海南拥有‘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研学资源,可以树立起研学行业的标杆。”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谢祥项说,海南岛南邻南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海洋文化。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沿海地区的“做海”传统、深海探险等都是与海相关的研学课题。
漫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步一物种,猴耳环、蝴蝶树、陆均松……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竟能将如此繁茂的生命齐刷刷地展现到你眼前。“这里是物种基因库,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副局长冯和介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区划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范围涉及43个乡镇175个行政村,国家公园所处的中部山区是黎族、苗族等民族的集中居住区。这意味着热带雨林研学在内容的开发设计上,不止于雨林,还能串联起乡村研学、民族文化研学、红色研学等产品。
此外,海南独特的黎苗文化让来此研学的游客可以通过织黎锦、吹鼻箫、赏船型屋、跳竹竿舞等活动感受少数民族风情。与海南渊源颇深的东坡文化连接了古时的边陲海岛与中原地区,让国际游客在海南也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研学行业快速发展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研学相关企业4.1万余家,近5年内成立的相关企业超过70%。海南研学相关的企业目前有450余家,拥有研学业务企业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主体愈加多元化。
“随着研学旅行热度走高,海南新的研学产品和市场主体如泉涌般出现。”海南省旅游协会研学行业分会会长符永岑说,体验类研学产品不断丰富,研学旅行的参与者从孩童扩展至成人,专业的研学机构不断涌现,传统旅行社及教育机构也纷纷推出研学旅行项目。“海南研学旅行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自2018年以来,海南先后评选出63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推动成立研学行业分会,促进行业发展。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有珍奇异兽100多种、2000多头(只),珍稀热带植物280科、1000多个品种,热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9%,既是旅游景区,更是天然课堂。
“园区依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推出了熊猫主题科普、小小坡鹿保育员等研学产品,通过互动方式让孩子们边玩边学,引导他们了解动物,学会保护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营销总监李冬林说,园区还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群体构建了大众科普、专题研学、定制化研学的三级研学体系。
海南许多文博单位、景区景点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将特色资源融入研学旅行课堂。这个暑假,海南省琼剧院举办了暑期琼剧研学夏令营,海南省博物馆开展了“南溟学堂”研学活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展了科普研学等。
提升研学供给水平
研学市场持续扩大,海南如何用好自身资源扬帆市场“蓝海”?杨振之建议,要从行业标准、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规划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解决“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问题,比如开展系统的研学指导导师培训,吸引研学相关人才参与行业发展,制定并推出符合时下旅游市场需求的产品和线路,打造一批有规模、有创新的研学基地,做好安全管理,积极研发相关课程,为海南发展研学旅行夯实基础。
海南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引导和规范研学旅行市场。去年年底,海南省旅游协会成立了海南省旅游协会研学行业分会,邀请多名研学领域专家和业界资深高管担任分会专家委员,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专家和智库的关键作用,提升海南研学行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研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9月2日,中国旅行社协会和全国研学旅行指导师测评项目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全国统考(9月)成功举办,来自海南省研学旅行社、研学基地、科普基地、旅游景区、高等院校等单位的首批50名研学从业人员顺利完成了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海南省旅游协会研学行业分会启动了12月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全国统考项目的报名、咨询和培训工作。
海南省旅游协会研学行业分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和考试认证工作就是为了着力解决海南研学旅行指导师人才队伍问题,积极发挥研学旅行指导师作为学生引路人、知识传递者和研学活动组织者的关键角色,全力提升海南研学旅行服务水平,推进海南研学行业高质量发展。(王赵洵)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