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已经发布。经济形势怎么看?未来发展怎么办?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更为牢固,供需循环更趋均衡,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有底气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恢复态势更加明显
尽管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状况总体稳定,经济向好发展有坚实基础。
从增速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3%,比二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从就业看,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月下降,平均为5.2%,9月份为5%。从物价看,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9月份环比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个月降幅收窄。从国际收支看,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规模处历史高位,9月末外汇储备保持在3.1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表示,我国生产供给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就业物价总体改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展现出强大韧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认为,三季度经济数据有效提振了信心,也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经济恢复的助力、经济前行的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形成叠加,经济加快恢复态势更加明显。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若今年经济增长5%,‘十四五’前3年年均增速将达到5.5%,进一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也为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王一鸣表示,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发展质量持续改善
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发展质量也在持续改善。“从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看,新动能快速成长、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张宇贤说。
从需求端看,内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8%。升级类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持续涌现,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较快增长。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充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罗蓉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服、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4%,贸易创新初见成效。
从供给端看,创新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增强。制造业结构加快升级,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6.8%。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所长刘泉红表示,今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三高”行业发展提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步伐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三新”动能加快壮大,产业经济协调性和韧性增强。总体上看,产业经济较好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民生改善来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高于GDP增速。从质量效益来看,8月份全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在连续3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增速较7月份大幅回升23.9个百分点。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企业预期也在改善。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重回扩张区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春丽表示,企业效益显著好转,居民就业和收入明显改善,“企业经营改善—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增加—生产加快”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是在房地产市场和出口增速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取得的,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抗冲击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说。
张宇贤表示,各方面数据再次证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足的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不但当下有为,更是未来可期。
“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相比,我们胜在素质、效率、体量、治理等,胜在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能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叶辅靖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展望后期,稳增长仍面临内外严峻考验,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未根本缓解,民间投资持续处于低位,市场信心仍需增强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整等优势,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促消费、稳投资、提信心,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活力,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认为,当前,宏观政策的目标是短期内防止经济放缓,以稳定外需、扩大内需为重点,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长期是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重点,抑制经济增长出现趋势性下降。(本报记者 熊 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