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增优质资源 提升育人质量——山东青岛全力打造“美好教育”新样板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爸爸再见!早点来接我哦!”早晨7点50分,看着女儿浔浔蹦蹦跳跳地走进青岛启元学校,王震感觉心里踏实了。他低头看了一下手表:从家门走到校门,用了不到7分钟。
8月28日,是青岛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和浔浔一样,全市共有17.13万名小学新生走进校园,正式开启人生新旅程。2023年,青岛迎来入学高峰,全市新增了7万多名适龄儿童,虽然增幅很大,但因近几年来青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增,全市小学入学井然有序,家门口就近入学成为绝大部分家长的自主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面对生育政策优化、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加速等新形势,如何让老百姓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青岛的回答是:积极应对挑战,瞄准幼有优育、学有优教,以优质资源扩增和育人质量提升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
建立供需监测“新机制”,实现学位倍增
“学校今天开始绿化了!”家住青岛市浮山新区依山半岛小区的王先生每天都会到建设中的同德小学门口转转,给今年要上小学的孙子直播学校的建设进展。
为了有效保障小学入学高峰学位供给,青岛市建立了与学龄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学位供需监测机制。“紧跟入学需求,我们调整优化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从2022年起,3年内投资393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0所。”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姜元韶告诉记者,在优化学校布局的同时,还建立了配套学校(幼儿园)与居住区“六同步”机制,确保配套学校与居住区同步落地启用。
“近两年来,在青岛新建功能区、城乡接合部新建居住区、城市更新的老工业区,学校建设一路加速奔跑。2023年,青岛育新小学、青岛同德学校、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学校等一大批新学校启用,保障新增的7万多名适龄儿童平稳、顺利入学。”姜元韶说。
位于青岛市李沧区的原青岛钢铁厂片区,保存着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北部城区的工业记忆。青岛市在该片区规划建设了优质高中青岛五十八中新校区,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动片区腾笼换鸟、凤凰重生。“钢铁厂搬迁后,这一带日渐萧条,这次教育系统在这儿布局这么好的学校,我们特别激动,期待老城区的复兴。”居住在该片区的居民张现伟说。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局长王晓光也告诉记者,一批新建优质学校的落成,让李沧区的教育资源完成了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蝶变,越来越多的孩子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构建组团发展“新模式”,实现优校倍增
2022年9月,青岛市崂山区山东头学校建成启用。家长们欣喜地发现,青岛实验初中的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已经进驻该校,家门口真的迎来了优质教育资源。“崂山区山东头学校由实验初中托管后,我们通过构建教育教学、教学科研、教师培训、集备听课、学业检测‘五统一’模式,共建、共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发展成果,让这所新建学校在高起点上快速发展。”青岛实验初中校长孙晓东说。
同是去年9月,齐鲁名校长、青岛九中校长孙睿直接担任青岛三十七中校长,两所初高中学校走向深度衔接。孙睿认为,初高中“一长两校”的贯通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希望能把高中课程和高中师资下沉到初中,帮助初中孩子更全面更准确了解各学科的特点。”为加速倍增优质资源,青岛市大力推广“一长多校”办学模式,66名优秀校长领衔,一体化的办学管理、师资配置、课程教学实施,让青岛的一批城区优质学校和乡村学校,优质学校和新校,普通高中和初中、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优质学校组团发展蹚出了一条有效路径。
普通高中学校如何实现优质特色发展?青岛二中提供了成功范式。校长王先军告诉记者,学校与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为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多方面创造条件。目前,青岛二中已经开设《3D设计与开发》《FTC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等30多门创新课程,建成物理海洋、合成生物等30多个创新实验室。2020年,青岛二中成功入选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经过不懈努力,青岛优质学校倍增收获了系列成果:学前教育普惠率、公办率、优质率分别提升到95%、60%、73%,近100所新启用的学校发展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学校,50多所在改善区域教育均衡度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初中学校全力冲刺初中强校,一批普通高中跻身特色高中行列。
探索数字转型“新业态”,实现质量倍增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为在全球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提供行动指南。8年来,青岛勇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先行者,谱写出教育与数字融合的新华章。
灵山岛小学是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所海岛小学,共17名学生、9位教师。2021年以来,学校全面推广“双师课堂”,打破时空界限,把岛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导入岛内,课堂上岛内外师生可以即时互动反馈,为全校17名“海岛娃”带去诗和远方。
数字化转型,让青岛的中小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已建成同步课堂教室1700间、创新实验室779间,中小学全部实现万兆网络接入和无线网络覆盖,同步课堂、线上同步教研等全面推广应用。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青岛还在全市推广智慧教学和作业管理融合系统应用。依托媒体平台,已录制播出“名师导学”视频课程833期,让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名师授课;开设了“名师空中课堂”线上课程平台,近2700位名师为全市中小学生授课,每周在线“坐诊”,学生“下单”提问,名师“抢单”答疑。
在崂山区,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创新作业管理。崂山区育才学校老师牟晓敏介绍说,她可以通过平台的大数据推送,结合当天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行“一对一”个性化作业推送。“每一次把错题做对后,我就会把这道题从错题库中移出。”崂山区麦岛学校八年级四班学生王莺乔告诉记者,老师通过智能作业本推送的典型错题,避免了她在题海中浪费时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老师们可以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独有的错题本,随时查漏补缺,教与学的效能都大大提高。
推出协同育人“新供给”,实现“五育”融合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从解决家长最急迫、最困惑、最畏难的问题出发,青岛全面推进家庭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机制。“一方面,我们打出激励‘组合拳’,加快培育一支专家型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鼓励教师精心研究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改变了家长会等传统的家庭教育形式,推出系统化家庭教育课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输送给家长。”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韩东说。
9月8日,青岛120多万中小学生家长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陪伴成长——青岛市中小学生家长手册》,这部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以优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环境、提升心理育人能力为出发点的家长手册,按照少年儿童成长规律设置相关内容,既让家长知道“为什么”,也让家长知道“怎么办”。
学校一端连着家庭、一端连着社会。韩东表示,社会参与教育,主要是资源的提供和保障。比如,青岛先后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组建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协同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联盟;组织法治专家、心理专家进校园,建设法治副校长、心理副校长等队伍,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大格局。
“到五六年级,我们就有体育选项走班课了。有篮球、足球、排球、趣味田径、网球、棒垒球6个项目供同学们挑选,我选的是篮球。”青岛嘉峪关学校五年级三班侯博瀚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这门课,课程由体育老师和俱乐部教练一起上,有时候还会打比赛,很过瘾。篮球课不仅提升了他的球技,也提升了他的团队合作意识。“体育选项走班课”是青岛市教体融合改革的一个缩影,通过多渠道拓展教体融合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运动发展需求,做到“人人有项目,生生有专长”。
2019年以来,青岛还实施了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探索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打通课程、评价等关键环节,搭建节赛会展演平台,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艺术才能,参加研学活动、志愿服务等,将德智体美劳培养目标落细落小落实。目前青岛95%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1~2项体育、艺术特长项目。
补短板、扩优质、提质量……伴随着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倍增,青岛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美好画面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