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作者: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关键在于善于结合不同时代条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推动中华文明历经现代性淬炼、实现创新超越,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天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文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并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消灭、中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移植他国的现代化,而是中华文明赓续、更新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返本开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工业化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之后,才能从这种局限中摆脱出来。这种“伟大的社会革命”,其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现代化开辟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文明先进因素,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正确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我们之所以能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能够为解决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启示和智慧。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能够矫正传统工业化的痼疾,防止现代技术所包含的征服取向带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矛盾。这为实现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深刻启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义制利”的文化取向,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撕裂,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我们注重汲取这些宝贵思想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绽放光彩,也拓展了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以现代文明因素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然而,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运用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提供特定的时代性内涵。例如,从经济层面看,发展市场经济是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普遍选择。市场经济通过高效率的财富创造为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也通过其社会效应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催生现代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动力。
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的大力弘扬和培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现代因素。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水往哪个方向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建构,有赖于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实践支撑。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新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