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绳索天桥”渡河!他带领搜救队挺进昌平区流村镇重灾区
央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钱成)受此前强降雨天气影响,北京市昌平区遭遇山洪,多条山区公路损毁严重。其中,与门头沟区接壤的昌平区流村镇受灾最为严重,沿山的五个村庄对外交通一度中断。目前,受困村民已经全部转移至安全点位,损毁道路也已初步实现通车。
在安全转移的背后,还有着种种意想不到的险情。暴雨当日,道路被冲毁,救援人员用绳索艰难渡河,摸石翻山挺进失联村庄,救出被困群众。
时间回到7月31日,暴雨如注,冲毁了山区的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昌平区流村镇沿山的五个村庄,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而此时,消防等救援人员已经赶到了受灾地点,开始搜救行动。
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刘少如表示:“应对这次强降雨我们是有充足的预案的,在降雨刚刚发布预警的时候,我们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把人员、器材、装备都已经集结完毕了,做好了时刻出发的准备。”
8月1日上午,救援队伍前进至高崖口村,洪水沿着过去干涸的高崖口沟翻涌而下,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洪水河”,切断了前方的南雁路,而这条路也是通往失联村庄的必经之路。
“这是进入发电站村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入到其他失联四个村的必经之路。我们到的时候,河道将近有100多米宽,要形容的话,就像一条混浊的通沙河一样,发出了咆哮的声音,有一种压抑感。”刘少如说。
随着雨势渐弱,救援人员迎来了渡河的时机。刚一开始,队员们尝试皮划艇渡河,但此时水流湍急,皮艇入河后,容易被打翻,只能放弃这一方案。
刘少如表示:“当时我们就想利用皮划艇,依托这绳索拉过去,结果人刚上去,皮划艇刚放上去,半船的水就进来了,要把我们的人员给冲走。我一看,感到危险性非常大。”
既然不能涉水,那就只用绳索。刘少如沿岸排查,找到了“洪水河”较窄的一处浅滩,这里河面宽约30米,可采用大绳横渡的方式渡河。队员借助抛投器将绳索抛过河面,由对面村民将粗绳捆在树上,一条横跨在“洪水河”之上的“绳索天桥”就此建成。
刘少如说:“因为河水跨度很长,中间会有一些下垂,我们队伍中的五六个小伙子用自己的身躯做了一个支点,形成了一个高度差,便于人员横渡。”
参与此次救援行动的昌平区阳坊消防救援站指导员徐朋告诉中国之声记者,在这样的环境下靠绳索渡河,难度不小。
徐朋表示:“这一次渡河的难点是跨度大,水流特别急,两边的支点要选择好。对面是由群众帮我们打好支点,确保结实。因为我们渡河绳索它不能是平直的,整个需要一高一低两个点,我们高点选择的是在山上的一棵大树上,这个高点也不足以让我们安全渡河的情况下,消防员用手支撑起来,让这边的高点达到最高的一个点,最安全的点,这个是比较难的。”
刘少如今年已经五十岁,他笑称自己是参与救援的“最老”的消防员。绑上安全绳,扣上滑轮扣,他带头爬上这座“绳索桥”,面朝天空倒挂而行。
在前方村民的拖拽下,刘少如贴着水面前进,迅速到达对岸,紧接着又有14人先后抵达,组成了第一批搜救小分队。
“渡河的时间很快,将近10来秒就把我拽过去了。我是学这个专业出身,一点不陌生,也一点不胆怯,整个过程中,除了喝了两口水。”刘少如说。
过了高崖口村,救援队翻越一座百米高的小山,抵达了第一个失联村庄——发电站村。随后,救援人员继续翻山摸石,前后历经11个小时,打通了五个失联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帮助583名被困人员转移安置,并通过空投等方式将物资送到村民手中。
刘少如说:“整个这条路,我们大致测算了一下,应该是在9公里左右,从发电站村到韩台村,是‘之字形’,拐来拐去,我们走了将近11个小时。”
8月3日中午12点,经过昼夜奋战、连续施工数十个小时,昌平区域内南雁路全线应急通道打通。截至当晚22点,除留守村干部外,全部村民完成转移。
刘少如在全国多地参与类似这样的救援行动,这一次,他还是选择了行动结束,才报平安。
刘少如说:“包括我的家属,三天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没必要告诉他们,告诉他们反而牵动更大。我们一贯的做法就是出来以后报平安,进去之前什么也不说。”
昌平区阳坊消防救援站指导员徐朋告诉中国之声记者,目前,消防人员正在配合当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我们下一步的任务是几个村子重建工作的配合。首先第一个就是淤泥的清理,然后就是饮用水的保障。”徐朋表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