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将启 同步推进扩内需惠民生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
7月下旬以来,从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部署,到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城中村改造,一系列政策部署直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同时,作为拉动投资的重要抓手之一,一系列动作将激发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的活力,带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对稳增长、惠民生意义重大。
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持续加码,城中村改造重要性再度提升。
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在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的经济形势下,推进城中村改造无论在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部署。”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
在李宇嘉看来,城中村是城镇化不彻底或二元分隔的产物。大量年轻人、新市民、外来人口居住生活于此,却无法融入城市。同时,其用地性质多为集体土地,长期游离于城乡规划之外,村民、村集体自发推进,经营粗放、用地不规范,甚至违法建设横行,导致城市整体空间规划割裂,土地利用效率低,发展不均衡、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
违章建筑、潮湿的小巷、混乱的治安、基础配套不足,已然成为了城中村的标志,其不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影响到城市面貌和整体形象。广州天河区中心的著名城中村——石牌村,占地面积仅0.73平方公里,却有十万人在此居住,房屋建筑密布,被外界称为另一个世界。
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的蟠龙城中村,从此前小工厂、小作坊、仓库与民宅犬牙交错,古建筑、古街道衰败,河道淤塞、垃圾随处可见……一举变身为白墙黛瓦、檐角飞翘、草木生辉,浓浓的江南气息含于古韵之中,富于现代设计感的特色商铺琳琅满目的古镇。
“我家原来就住在香花桥畔,焕新后的古镇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让我们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今年69岁的青浦居民孙永明,是蟠龙老街的“原住民”,感受到了蟠龙的巨变。
在此背景下,作为城市更新一部分的城中村改造意义非凡。上海市青浦区副区长肖辉表示,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体,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需要兼顾居住条件改善、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复合性功能,从而带动整个片区焕发新活力,助力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及提升城市的发展与韧性。
还有更多的城中村正在进行改造或即将启动改造。这些“城中村”改造项目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蝶变新生的空间也化作了发展新增量——植入产业空间、嵌入公共服务配套,通过顶层规划“补缺增能”,让居民生活品质、地区发展能级实现双跃升。
根据上海市房管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上海已批准“城中村”改造项目62个。根据计划,2023年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到2025年底,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项目全面启动;到2027年底,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城中村”改造规模化推进;到2032年底,“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
广州则指出,2023年,广州全市计划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含46个续建项目,12个新开工项目,69个前期项目),重点推进17个城市更新项目,力争完成2000亿元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进行城中村改造,就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对接起来。”李宇嘉认为,启动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均等化、全覆盖”行动,将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中村、覆盖到年轻人、新市民、外来人口,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而真正地释放消费潜力和内需。
对城中村改造能够撬动多大投资规模,民生宏观分析师周君芝算了一笔账,我国现有超大特大城市21个,根据目前已有11个城市公布“十四五”规划期间投资规模4.4万亿元。按照这一节奏,预计未来三年,21个超大特大城市每年城中村改造投资规模或在万亿元左右。
事实上,除了城中村改造外,另一项改善民生、提升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老旧小区改造也将提速。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发文,部署各地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实施。要求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尽快自下而上研究确定2024年改造计划,条件成熟的可以提前至2023年开工实施。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韧性、到“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超大特大城市“安全供给”,再到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优居宜居”,是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举措,更是我们可挖掘的蕴藏在民生改善中的经济增长潜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