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列助力市场持续升温
恰逢春光好,华夏大地上,一辆辆列车纵横穿越,天涯变咫尺,诗和远方就在眼前。近期,多地纷纷开行旅游专列,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温馨舒适的旅行新方式,助力旅游市场持续回暖。
多地开启旅游专列
“乘坐旅游专列感觉太好了,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旅游专列的旅程了。”北京游客范文斌难掩兴奋地说。近日,428名游客登上北京至黄山Y61次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出发前往江西赣州、福建泰宁、安徽黄山等地,开启赏春之旅。这是北京铁路局所属中国铁道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旅集团)推出的2023年首趟旅游专列。
多地纷纷开行旅游专列,为复苏的旅游市场增添春日的活力。马蜂窝旅游研究院院长冯饶说,近期的旅游专列多安排符合季节特点的踏春游、赏花游,开行“春游专列”“赏花动车”。
从哈尔滨开往深圳的Y64次“港澳”旅游专列日前发车,538名游客开启了16天的旅程。这是2020年以来,黑龙江首趟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专列。列车途经江西、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全列卧铺,同铺往返,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程。
满载523名游客的Y936次旅游专列从乌鲁木齐站驶出,开启为期11天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之旅。这是自和若铁路开通运营、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环线形成后开行的首趟旅游专列。列车途经库车、喀什、和田、若羌和库尔勒等多个旅游景区。游客能领略壮美奇峻的南疆风光,探寻楼兰古城、米兰遗址、小河墓地等历史文化景点。
烟花三月下扬州,繁花似锦的江南美景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搭载着近千名游客的Y440次赏春专列从江西南昌出发,开启为期4天的江苏扬州、泰州之旅,助力旅游市场经济稳步复苏。
满载472名旅客的Y591次定制服务列车从西安开往蒲城,开启一趟浪漫的梨花之旅。这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开行的首趟梨花赏春旅游专列,既方便游客参加蒲城梨花文化旅游节,又丰富了春游旅游产品,助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特色鲜明优势明显
乘坐Y61次旅游专列的游客说:“旅途全程不用换车,大件行李可留在车内,下车后只需要一个双肩背包就可以,买回来的特产也有存储空间。车内住宿、用餐、盥洗室以及卫生间的环境好,旅途游玩的体验感也好。”
针对旅游团中的老年人、儿童等人群,旅游专列配有经验丰富的随行工作人员全程提供爱心服务,实时关注游客需求,使旅游专列成为游客在旅途中温馨的“家”。
中铁旅集团相关负责人李睿告诉记者:“我们发出的旅游专列配备了随车医生,他们携带心电图机、血压计、血氧仪、血糖仪、急救包等设备及药品,为游客提供保健知识、紧急救助等服务。”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表示:“与其他旅行方式相比,旅游专列出游特色鲜明、沉浸感强、社交属性强。”
“我接触了很多旅游专列的乘客,他们中有不少是老年人。旅游专列的旅程给他们的退休生活增添了色彩,不仅看风景,一趟旅途下来还结交了三五好友,扩充了交流圈。”李睿说。
中铁旅集团旅游专列分公司业务经理赵云介绍:“旅游专列具有一线多游的特点,能够串联起沿途知名景点,可以满足游客一次出游想游览众多景点的愿望。旅游专列具有一票到底的特点,解决了全程旅游大交通的问题。”
“旅游专列还具有专属属性:每条线路都是根据游客需求、季节、热点设定专属的旅游线路。专列线路具有昼游夜宿、休息时间赶路的特点,节省旅游整体时间。列车中途不存在中转换乘的情况,全列均为专列游客,中途不上下客人,真正实现车随人走,专属享受。整个旅途期间车厢、铺位固定,游客不用频繁收拾行李,省力省心。”赵云说。
融合创新前景广阔
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旅游目的地固然重要,旅途中的体验也不可或缺。如今的旅游专列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集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空间,给旅游市场带来新意和活力。
金准认为,旅游专列应不断创新,首先强化体验,设计专属于旅游专列的活动、方式和体验;二是车景一体,创新场景,融合科技和现代体验;三是提升品质,形成分市场分层分类的产品。
赵云告诉记者:“旅游专列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中端旅游客群是旅游专列目前的主要客源群体,需持续精细经营目前客源市场,丰富产品体系,聚焦市场需求,以产品内涵吸引客户。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日益增长,高端旅游也将是未来旅游专列的发展方向。铁路+旅游的模式会迎来全新的体验,专列既是交通方式,更是旅游体验。”
“坐着火车游新疆”已成为助力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喀什号”“中国雪都·阿勒泰号”等颇具特色的旅游专列,吸引了众多游客。
冯饶说:“旅游专列的持续开行,有利于释放人们的出游需求,在为沿线目的地带来游客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的发展,为沿线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旅游专列架起互通的桥梁,促进区域间的旅游消费,构建区域旅游市场大循环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供应链高质量协同发展。”(赵 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