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上门 乡村旅游兴旺
篝火燃起,音乐高亢,游客们围在一起,跳起钱棍舞。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中沙坝广场,外地游客与当地村民一起,边唱边跳。
“我们这里的土家族姑娘人人开口会唱,抬腿会跳。”渡口土家族乡巴山民俗艺术团团长黄金美说,2015年开始,当地试点推广文化特派员制度,邀请专职老师,给当地群众传授更专业的舞蹈歌唱技能。
近年来,当地通过试点推广文化特派员制度,建立县级文化单位与乡村文化站结对帮扶机制,定期帮扶指导基层文化队伍,助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特派员从哪里来?“其中有以县文化馆和县文联文艺工作人员为主的专业人才,还有在外工作的乡贤、文化名人。”宣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蒋尚容介绍,当地已经聘请文化特派员20名,开展各类指导培训活动200余次。
哪里有需求,文化特派员就到哪里。当地收集群众需求,及时精准派送文化特派员。一大批文化特派员,将文化技艺送到群众家门口。
“脚后跟先着地,脚步要轻盈……”每周四下午,蒲江小学学生宋艾琳都要接受来自县文化馆的文化特派员李静的指导,练习川剧变脸。“感谢李老师的精心教导,我还要勤学苦练,掌握好这门艺术。”宋艾琳说。
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明泉、《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等一批宣汉籍乡贤聘为文化特派员,邀请文化名人授课,成为当地推广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又一亮点。2022年,李明泉创作歌曲《宣汉,我的家乡》,在当地广为流传;北京大学教授向勇在毕城村向家院子建立“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开展乡村文化公益行动,用艺术“唤醒”村落,为乡村文化振兴探索新路。
在一批批文化特派员指导下,宣汉县的基层文化释放出无限活力。精心编排的《巴人钱棍舞》,成为展示土家文化的名片;音乐快板《大红灯笼高高挂》登上第十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决赛舞台;舞蹈《巴山女人》走出国门,荣获中泰文化艺术节金奖……
乡村文化蓬勃兴起,带旺了乡村旅游。在文化特派员的指导下,渡口土家族乡村民于涛学会了钱棍舞、薅草锣鼓。“凡是来我家用餐的,我都会现场表演钱棍舞,或者唱首土家族山歌。”于涛说。得益于特色表演,他家生意十分火爆,每年7、8月,常常出现“一桌难求”的情况,一年收入达40余万元。
“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解决了基层文化人才缺乏、文化需求量大等难题,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宣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小双说。(记者 王永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