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避免心理危机要立足预防

发布时间:2023-04-03 10:03:00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婧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特级教师)

  青少年时期是探索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时期,也是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的高危期。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造成的悲剧令人痛心,前段时间发生的胡鑫宇事件也引发社会极大关注。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社会的环境性因素,也有家庭的根源性因素。如何最大限度避免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如何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心理危机信号以及时干预积极应对?我认为应立足预防,把工作做在前面,学校和父母可以在以下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全员参与,赋能教师。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主要场所,虽然不可能单独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但可以做一点儿托底的事,尽可能不让潜在的危机往坏的方向发展。教师如能及时发现危机信号和苗头,对于防范悲剧的发生也能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发现学生中有被排挤或被孤立的情况,或者有学生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现象等,教师应引起重视和给予更多的关注。

  学校可以采取的一个有效策略是全员参与、赋能教师。面对众多千差万别的学生,仅仅依靠心理老师来发现问题是不够的,只有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能具有敏锐发现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有与学生建立温暖连接的能力,也有应对危机的基本能力,学校才能为孩子构筑起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防护网。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危机识别、预防及处理的通识培训,还要强化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置的实操训练。同时,学校需要与学生家庭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并对父母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读懂孩子,换位思考。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平时除了关注孩子学业外,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况,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与孩子沟通时,应以观察、聆听、询问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听到孩子表达背后的动机和需要,同时通过观察他的表情、动作、行为,捕捉孩子真实的情绪,及早发现心理危机的信号。

  父母要能真正读懂孩子,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换位思考,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要表达的情绪、感受和需要。二是放下身段,不要端着“大家长”的架子,让孩子感觉你高高在上。只有平等沟通才能听到孩子的“真声音”,体悟他的真感受。三是定位好角色。不要超越家长角色,更不要把自己的角色无限放大,去充当老师、监督员等角色。

  好好说话,降低预期。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一句好话可以让人一扫心头的阴霾,一句不合宜的话也会把人打入谷底甚至推向绝望。尤其和青春期的孩子说话要注意表达的语气,不带强烈的情绪或说非理性的话。最好使用合作、商量、询问的态度,多说共情理解的话,说安慰鼓励的话,说积极正向的话。父母要鼓励孩子充分表达,并对孩子的表达积极回应;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要以一颗包容的心耐心倾听,给他宣泄不良情绪的空间;不急于评判,不要以大人的经验对孩子做主观上的理解;要降低自己的预期,不要把父母自身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面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问题,父母可以没有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但要有求助和借助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及时实施风险管控。比如借助专家资源、借助教师资源、借助一切有利于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资源。当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过激反应时,一要避免对立冲突,二要及时寻求帮助。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小事,父母要用极大的包容接纳孩子,用爱一点点融化孩子的心。

  生命只有一次,心理危机的处置一定要立足预防。教师和父母都是孩子成长和生命安全最重要的守护者。只有学校和家庭都具备预防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各司其职又协作互助,并借助全社会的有效资源,才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护航,才能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