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向陈云同志学调研

发布时间:2023-03-24 10:07:00来源: 解放日报

  1961年6月27日,上海青浦小蒸公社的一户农家迎来了几位客人。他们一住就是15天,在底楼客厅与农民们交流座谈,察看了养猪场、自留地,还深入食堂、集市了解情况。后来,这些调研经验形成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等三个专题报告,为中央制定和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至于这些神秘客人,正是陈云率领的中共中央农村调查工作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日前,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之后,多省份多部门相继明确了调研方向。如何做好新时代的调研工作?不妨学学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

  陈云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领导农民运动、组织工作、经济工作,他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晚年,他谈及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时总结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更是具有时代价值的规律性认识。这些经典故事提示我们,搞调查研究不仅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还应注重方法和技巧,学会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推进工作。

  这里说的巧劲,绝不是投机取巧之“巧”。诚然,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看似巧妙,不费多少功夫,就能轻松完成任务,但当调研沦为形式主义,不但无益于破解难题,还会徒增基层负担。比如,部分领导以发通知、要数据、要材料的书面调研代替实地调研,使基层干部不得不殚精竭虑、加班加点地准备文件;有的说是实地走访,去的却是事先策划布置过的“最佳”点位,更别说前呼后拥、层层陪同的大阵仗,都加剧了基层对所谓调研的反感,最终成事不足,反倒贻误了干实事的时机。

  我们当下重提大兴调查研究,一大要义就是不给基层增负。陈云做青浦农村调查时,吃住都在农家。他谢绝了县里的生活安排,提出“不请不到”的要求,尽量不给地方同志添麻烦,不给地方正常工作带来影响。正是靠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才能掌握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这次方案中强调的“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也是这种作风的延续。

  调查研究是件“瓷器活”,离不开调研能力这把“金刚钻”。陈云曾说,搞调查研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另一种是每个高中级干部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他还反复强调,调查研究一定要深入全面,不仅要听好的,还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杜绝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扭曲和隐瞒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真实想法。陈云之所以四次选择到青浦调研,就是因为家乡人民“不认为我是做了大官的就不敢说”,可以避免“上面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情况。同时还要多多“交换、比较、反复”,交换不同意见,比较古今中外,也不必急于作决定,留出反复考虑的时间,仔细斟酌后再作出决定。如此形成的调研结果,才最可能指向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

  开展调查研究,不能不努力,也不能“用力过头”、方法失当。有人说,不努力与过头之间,似乎有些难以平衡。事实上,平衡好这一切并不难——归根结底,不还是“实事求是”四个字吗?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我们开展调查研究的手段比过去丰富得多,但仍要多从传统中寻找路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实事求是永不过时。(周程祎)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