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网络法治白皮书问世,解锁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密码
作者:于波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新时代中国的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于3月16日发布,这是我国网络法治领域的第一个白皮书,是对网络强国战略落实情况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网络法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白皮书对我国网络知识产权治理经验与智慧进行了全面总结。守正方能创新,白皮书揭示了新形势下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实现持法达变的工作密码。
一是创新引领,推动形成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新格局。
社会共治是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强化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必然选择。“社会共治”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要体现。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公众从被动的文化消费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创造者,以二创短视频、自制表情包为代表的参与式文化在网络空间蔚然成风。相伴而来的是多样化的侵权形式、隐蔽化的侵权手段和扩大化的侵权后果,溯源难、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突出,行政执法已无法匹敌愈演愈烈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打造政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治理,是形成网络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格局的必由之路。
开放共治、协同保护是我国推进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未来方向。短视频行业是网络内容领域的“后起之秀”,却也是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2022年,两大商业平台“破冰”和解,标志着长短视频平台版权大战迎来新变局。从零和博弈走向协同合作对于化解短视频侵权痼疾,推进行业版权治理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司法机关通过“延禧攻略”案、“云南虫谷”案等经典判例不断压实短视频平台主体责任,引导平台重视版权识别、过滤、审查等技术的应用,促使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侵权治理。实践证明,传统的单向执法理念早已力所不逮,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网络知识产权共治方是正道。
二是专项整治,常态化全链条执法监管打造规范有序新空间。
常态化组织开展打击网络知识产权侵权专项整治行动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催化剂”。主动性、高效性、灵活性使行政执法成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剑网”行动首次开展以来,网络版权保护环境持续净化,市场竞争秩序稳步向好。面对重点领域、重点市场的知识产权“旧疾新症”,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多部门组织开展常态化专项整治行动,成绩斐然。例如,2022年冬奥版权保护集中行动,推动网络平台删除涉冬奥侵权链接11万余个,树立了我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国际形象。坚持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是白皮书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未来工作开展提供的重要锦囊。
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执法监管是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空间秩序的“定心石”。近年来,“打源头、摧平台、断链条、追流向”全链条打击成为网络执法新模式,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联动执法纵深推进,网络知识产权执法监管效率明显提升。例如,在“剑网2022”专项行动十大案件之一“重庆童某某盗录传播春节档院线电影”案中,办案人员扩线深挖,实现了盗录、非法传播、非法销售“一锅端”,充分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执法部门查办网络侵权的能力与担当。全链条执法监管,强化统筹协作能够增强公众对于网络法治的信心,应当贯彻坚持。
三是多管齐下,凝聚知识产权保护合力营造风清气正新生态。
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有助于提升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实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侵权假冒行为进行在线识别、实时监测,线下同步开展源头追溯,是“互联网+”时代我国开展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蓝网”行动是打击寄递渠道知识产权侵权的专项执法行动。“蓝网”行动开展四年来,依靠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思路,跨境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交易环境持续优化。由此可见,构建好线上线下联动执法机制是提升网络知识产权治理效能,营造良好网络营商环境的必要保证。
坚持普法教育与立法、执法、司法有机融合有助于涵养网络法治精神。立法、执法、司法、普法一体推进是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过去一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围绕非法传播冬奥赛事节目片段、恶意抢注涉疫标识、知网垄断事件等网络热点开展多轮次普法教育宣传,这对于提升公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市场主体法律风险意识具有积极意义。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网络知识产权法治环境需要久久为功,要继续打好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组合拳”,以良法善治促进网络文明。
守正创新,持法达变。白皮书凝结着我国网络法治建设实践、理论、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它为践行中国特色依法治网之道,推动网络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变革指明了未来方向,是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是重要保障。(于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