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康中月婺剧团:“山花”为何如此绚烂
2月21日晚,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妙端村文化礼堂里戏味正浓。台上,婺剧曲牌音乐、民乐合奏《花头台》响起,铿锵的锣鼓和传统的唱腔拨动着人们心弦;台下,四面八方的乡里乡亲围坐观演,不时地轻轻哼唱,年轻人更是时不时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在村民、游客的阵阵喝彩声和掌声中,浙江永康中月婺剧团以《打金枝》拉开了“送戏下乡”演出的帷幕。此次中月婺剧团在妙端村演出共持续三天四夜,先后送上《忠义九江口》《汉文皇后》《白蛇传》《后金冠》等剧目。作为民营院团,中月婺剧团已走过11个年头,究竟这朵“山花”有何独到之处?
秘笈一:以身边人演身边事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婺剧有传统剧目500多种,包括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和时调等声腔。文戏武做、武戏文做是婺剧表演的主要特色。一直以来,婺剧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能否在内容上读懂观众的向往,是作为“山花”的民营院团保有长久生命力,弥补国有院团“下沉”不够、供给不足等问题的关键。
“如今,农村的条件好起来了,家门口看戏成为许多人的乐趣。到我们村里来的戏,我一场不落。”戏迷李大爷听说今天村里有送戏演出,早早就叫上亲戚朋友一起来看。
“民营院团的节目接地气,题材多以反映忠孝节义、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正能量内容为主,民营院团办得好还是有市场的。”在中月婺剧团一团团长胡景其看来,老百姓看的是戏、悟的是理,民营剧团是基层文艺活动的“轻骑兵”,对乡村的村风民俗建设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从基层百姓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以身边人演身边事,这是民营院团生存发展的优势和根本所在。”中月婺剧团二团团长刘双龙说。
秘笈二:民营资本“探路”文化反哺
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演职人员过百人,专业的服道化、强大的演员阵容、外聘名师指导、省内外奖评赞誉无数……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叶志良看来,中月婺剧团这样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见。“山花”烂漫的背后,其运维模式离不开实体产业的支撑和民营企业家多年不悔的执着和回馈社会的自觉。中月婺剧团便是民营资本“探路”文化反哺的样本之一。
“我喜欢和老乡们一起看戏。”只要有时间,中月集团创始人俞朝忠总会随团下乡观演。中月婺剧团就是由中月集团投资组建,每年都送戏到偏远山村,深受群众喜爱。2019年,中月婺剧团与武义兰香艺校、浙江金华艺术学校等开展长期合作,不断培育选拔优秀年轻专业人才。同年,中月婺剧团经典大戏《忠义九江口》在永康首演,《花头台》《二凡》《婺韵新曲》《喜悦》《一鸣惊人》等节目先后亮相央视。
2020年8月,中月婺剧团受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参加“浙江省传统戏剧演出季”活动,反响强烈;同年9月,参加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汇演”,播放量达几百万。今年2月,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奖项出炉,中月婺剧团排演的婺剧《胡公》系列之《盐榷风云》荣获“兰花奖·特别奖”。
秘笈三:寻根传统文化 助力精神共富
“婺剧演员们头上戴的盔头、翎子,嘴上挂的胡须,脸上涂胭脂贴片子,都很有讲究。”中月婺剧团现场导演洪边介绍,婺剧是中国传统冠服文化的生动载体。
步入新时代,如何兼顾“寻根”与“创新”,守护好传统文化符号,激发乡村振兴新的发展活力,进而助推精神富裕?民营院团演出的剧目承载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艺术审美,保存和发展包括民间戏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作用不可小觑。中月婺剧团排演的婺剧《胡公》系列之《盐榷风云》便是例证。
北宋名臣胡则人称“胡公”,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在永康传为佳话。近年来,永康市大力弘扬胡公文化、传承胡公精神,先后成立了胡公文化研究会、设立胡公书院,举办中国胡公文化研讨会。“演绎好胡公事迹、展现好胡公精神、传扬好胡公文化,是永康本土剧团应有的责任担当,我们有信心把《胡公》系列剧打造成婺剧经典曲目、时代文化精品。”中月婺剧团负责人方迈说。(徐继宏 周传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