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
经过3年疫情冲击,时至今日仍然坚持着甚至还拥有良好市场基础的民宿大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佼佼者。它们的生存之道可概括为自身产品更符合环境、成本控制更具成效、产品服务更有品质。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民宿业态已经发育成熟?
民宿是旅游住宿业中较注重体验感的一种产品形态,反映的是一套完整的产品组合体系,包括民宿个性特色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民宿调性与在地文化的协调、民宿风格与功能的协调、民宿服务与住宿基本规范的协调等。因此,面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且选择更为审慎的消费者,民宿设计随性、经营随意、管理随便的“三随”时期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专业化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民宿的标准化建设需要遵守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区位品级原则。被誉为美国饭店业标准化之父的埃尔斯沃斯·斯塔特勒曾说过:“对任何饭店来说,取得成功的三个根本要素是地理位置、地理位置、还是地理位置。”实际上,作为旅游住宿业的一种形态,民宿对位置的要求更为严格,并非乡村的任何地方都适宜建民宿,必须考虑区位所包含与提供的资源内涵丰厚程度,其品级高低也与周围环境资源成正比。这些环境资源会影响到民宿的市场覆盖能力、产品差异化吸引能力、品牌塑造能力、议价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因此,区位品级决定着民宿与客源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成为了旅游目的地节点的民宿才具有更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可持续生存能力。
二是产品功能原则。民宿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体验,但根本前提在“宿”,因此民宿在强调个性化、特色化、主题化、差异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功能配置、安全舒适等住宿业最基本的规范性要求。许多民宿看起来很美,住起来却很糟,其原因正是由于标准化基础功能的缺失。这样的民宿即便视觉冲击力再强,也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质价不符、上当受骗的感觉。对民宿而言,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均衡协调是最难把握的。但只有真正科学理解和运用标准化,才能实现个性化的创新与突破。
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要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民宿很难做到产品功能的面面俱到,因此,依据民宿特质,适应消费变化趋势,关注核心产品,提升个性品位是民宿产品开发的基本思路。如果需要用一目了然的方式来表述,民宿产品最关键的要素可概括为“八个一”:一种可依托区位和资源品级;一位充满迷人魅力的民宿主人;一张舒适的床;一次能够放空大脑的热水澡;一顿可口提神的早餐;一间畅所欲言的交流空间;一张值得分享留存的照片;一场可讲述和回味的温暖故事。将功能与体验高度均衡地融入产品之中是民宿产品的品质所在,更是民宿产品“物有所值”的价值基础。
三是个性特色原则。个性化空间调性、人情味服务特色是民宿产品的核心吸引力。然而,由于专业化能力不足,民宿在打造个性化、主题化的产品方面出现了浅层化、表象化、同质化的现象,导致消费者出现审美疲劳,民宿核心魅力衰减。个性特色塑造是一种文化创意性活动,要求民宿主人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市场消费把控能力,即民宿主人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对消费趋势有敏锐的感知,对市场竞争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市场有准确的定位,能制定并实施科学精准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文化解析能力,即对所在地风土人情、文化资源充满浓厚的兴趣,并基于自身的学识,能够给予在地文化深度的理解与解说。当然,民宿主人独特的审美品位可以为在地文化注入艺术性、时尚化的美学灵魂,从而赋予了民宿产品某种意境与迷人的光环。产品转化能力,即基于市场化思维与创新意识,民宿主人具有将在地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的软硬件产品的能力。它可以在民宿空间中展示出一种别样生活内容。价值分享能力,即民宿主人对文化分享具有强烈的欲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与表达能力。
四是成本控制原则。民宿是一种“小而美”的产品形态,“小”必然导致民宿收益能力不高,“美”则势必提升民宿建设的投资成本。如何合理适度地处理好这一矛盾,直接决定着民宿的生存发展。因此,民宿更应该重视成本控制,尤其应关注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合理关系。以专业的方法做最合理的投入,以最合理的投入达成最佳的效果,以最佳的效果构建最好的品牌,以最好的品牌获得最大的收益是民宿经营应追求的境界。
在消费升级、消费分层的当下,民宿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产品品质与专业性,品质是根本,专业性是达成品质的保证。(李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