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泛舟工业遗产的海洋

发布时间:2022-12-20 10:43: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青春之我】

  泛舟工业遗产的海洋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研究专员 马雨墨

  留学欧洲研读文物保护时,我曾立志走遍世界,品遍人类文明的精华。而我最终在工业遗产的“海洋”里找到归宿,并在此“泛舟旅行”,义无反顾。

  2016年,我来到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遗产研究所(原为工业文化遗产研究所)工作,在所长周岚的带领下,开启旅途。为各个潜在的工业遗产提供政策引导和项目引领,是我的工作。

  从建筑学的逻辑看,工业遗产要尽可能地考虑工业空间适应性利用的可能性;从商业逻辑看,工业遗产要更多地挖掘市场价值,要“热闹起来”。但是,我们的目光所及,要更深更长远。

  我们更加希望一个工业遗产在完成建筑学及商业等维度的使命之余,既能完整地呈现工业生产流程,又能传递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工业发展的信息,让人们能通过工业遗产体悟在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去往何处。虽然当前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工业遗产还不多,但我们有了明确的方向。

  与很多文化遗产不同,在我眼中,工业遗产是“流动的”,它们不是过去时,它们不仅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运转,并且今天仍在使用,未来还将有长足发展。于是,“遗产”一词有了更多的内涵,我们的保护利用工作也有了更多挑战。

  湖北武汉的青山热电厂拥有66年的发展历史,参与这个工业遗产前期的规划工作,让我感到兴奋,也从中感受到了工业遗产的魅力所在。从1956年建厂至今,这里见证了我国十次电力体制改革,至今基本保存着当初的生产格局。它的整体格局清晰可感,在图纸上一目了然。有历史、有当下,这就是我们心中理想的工业遗产未来画卷。

  我们一方面策划通过实物展品和3D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在原址上虚拟重构它过去的状态,把包括铭牌、文书、锅炉在内的设施和物件真实地呈现出来,作一个完整的展示;另一方面,积极与厂方沟通,希望通过深化项目,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开放部分生产区域,用于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等,让更多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理解工业,最大化发挥遗产价值。

  更为有意义的是,如果这样的设想成为现实,那么一个“增碳”的电厂如何一步步成为“减碳”电厂、成为绿色能源企业的过程,将给有志于投身绿色发展事业的人们带来生动现实的模板。

  在一个个工业遗产营造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中遨游,我收获颇多。从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到蒸汽动力、电力的发展变迁,让我享受了知识之旅,感受到人类智慧的积累与进步;一段段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让我享受了历史之旅,品读到中国工业历史河流里那些谋求自强的感人故事,也认识到拥有工业发展悠久历史的中国,可以向西方吸取先进技术和理念,但不必跟随西方的那一套话语和叙事。我们可以自信地展望和走向未来,因为我们拥有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我成为同行,我们有同样的目标、同样的梦想。我们在工业遗产中吸取成长的养分,也将用我们的所学所得所做,回馈这份我们所热爱的事业。

    (光明日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