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消费者抛弃、快递网点紧缺——快递纸箱循环卡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2-11-22 09:57:00来源: 北京日报

  消费者抛弃 快递网点紧缺

  快递纸箱循环卡在哪儿

  本报记者 马婧

  当消费者取出网购的商品后,快递包装纸箱流向了何方?“双11”的包裹已陆续抵达。记者近日连续调查发现,虽然已有部分快递驿站鼓励消费者留下快递包装,实现二次循环利用,但行业整体还未形成完善的快递包装回收机制。业内人士建议,快递包装回收需要搭建社会化的循环体系,由政府主管部门引导行业各方参与,从而提升规模化回收循环效率。

  大量纸箱用一次就丢弃

  随着“双11”包裹陆续抵达市民家中,如何处理回收价值较高的快递纸箱,成为一件棘手的事。

  11月以来,市民杨女士已经陆续收到20多个快递包裹,其中近六成都采用纸箱包装。杨女士想留着这些箱子下次寄快递时用,就把箱子放在家门口,但没一会儿就被小区的保洁收走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图省事的年轻人,都会直接把纸箱放在家门口或投入小区垃圾桶。随后这些纸箱就会经废品回收站流入加工厂被“回炉再造”。在这种循环模式下,大量纸箱只被使用了一次。但实际上其中不少纸箱存在二次利用的价值。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快递网点缺纸箱。记者近日下单寄件时,申通、圆通、中通的员工均表示,公司不再提供新纸箱。“现在都不大批量采购纸箱了,我都是从外面捡废弃的纸箱回来二次利用。”申通快递员说。目前,顺丰等直营系快递企业还提供新纸箱,但均收取费用,顺丰按照不同箱子尺寸收取1元至6元不等,京东收取1元至15元不等。

  快递“循环箱”上门回收难

  一边是居民家中产生废弃纸箱,另一边是快递网点需要大量的寄件纸箱。想破解两个难题最容易的方法,是让快递员上门回收。这是否有可能呢?

  多家快递网点均表示,目前快递员上门成本较高,单独上门回收纸箱并不现实。有些快递员会自行收集一些纸箱给客户使用,但并未形成规模。

  “表面看目前大部分快递纸箱得到了回收,但其实进入的是社会大循环系统,不如单一品类或单一行业的小循环系统效率更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分析,目前快递行业通过社会大循环系统,实现了回收成本外部化,但按照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应该是谁产生谁负责、谁污染谁付费,行业有责任对产生的包装进行回收利用。

  刘建国认为,如果快递包装能以原始的用途得到重复使用,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因此要倡导企业构建快递包装回收和重复利用系统。他建议,未来企业可成立社会责任部门,向社会公示纸箱回收和重复利用的比例。同时,按照可循环、易回收的原则,快递行业可考虑使用更高品质的标准化快递箱,并面向全社会推广。

  自2017年开始,多家快递企业试水推出循环快递箱,箱体大多由聚丙烯塑料制成的蜂窝板材拼接而成,轻便、耐用、易折叠,同时还采用魔术贴、卡扣、拉链等方式封装,实现零胶带使用。但目前来看,这类循环箱的推广范围十分有限。京东物流青流计划项目负责人段艳健介绍,快递循环包装目前只在同城或同区域内使用,如果跨区域使用,运输和管理成本偏高。同时,由于需要用户当面签收才能回收循环箱,在实际推广中也存在阻力。

  协同搭建社会化回收体系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42.72亿件。按业内平均每个快递包装0.2公斤的标准计算,“双11”购物节将产生超85万吨的包装垃圾。

  在近日举办的《探索快递外卖可循环与绿色包装推广论坛》上,专家和业内人士纷纷对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建言献策。其中,末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被多次提及。复海(上海)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海影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探索社区集中回收、末端驿站回收等回收模式。

  借助社区驿站的优势,菜鸟也做出了回收纸箱的尝试。今年“双11”期间,全国13万家菜鸟驿站通过“纸箱换鸡蛋”鼓励用户参与回收纸箱。留在驿站的旧快递包装部分会被二次利用,免费用来寄件。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1日,菜鸟驿站的回收箱已接近400万个,每天有超10万人使用旧快递包装寄件。不过,随着“双11”落幕,在没有“纸箱换鸡蛋”的激励下,消费者能否习惯将旧纸箱留在驿站,还有待观察。

  段艳健认为,搭建社会化的循环包装回收体系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系统化的问题不能单靠一个行业或企业解决,需要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力。以循环快递包装应用来说,涉及消费者参与意识、末端基础设施、标准化、周转率等多个方面,首先需要在标准化和共享上发力。

  严海影也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循环回收基建工作,从而引导电商平台、寄递企业、社区、消费者等全链路各方共同推进循环快递包装的投放应用。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