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为企业“输血”“活血” 税费支持政策积极作用不断显现

发布时间:2022-11-18 09:38: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截至11月10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

  税费支持政策积极作用不断显现

  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落实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的有关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在会上介绍,今年1月1日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同时,各项税费支持政策积极作用不断显现,税务部门监测的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了5.3%,三季度以来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呈现回稳向好势头。

  留抵退税为企业“输血”“活血”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重头戏”。王道树介绍,截至11月10日,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留抵退税款达2309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5倍。

  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留抵退税发挥了为企业“输血”“活血”的积极作用:

  ——助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截至11月10日,工业企业共退税8313亿元;全国退税工业企业购进金额同比增长12.1%,比无退税企业高2.8个百分点;退税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比无退税企业高2.2个百分点。在超2.3万亿元留抵退税款中,制造业退税达6176亿元,占26.7%,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此外,制造业增量留抵退税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提速近80%。

  ——助力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小微企业是大规模留抵退税的受益主体,今年以来已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共享受退税9178亿元,金额占近四成。截至11月10日,小微企业和旅游、民航、铁路、道路运输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困难行业,分别退税9178亿元、5092亿元。三季度以来,小微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8%,比二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困难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

  ——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截至11月10日,高技术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退税4056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2%,比全部企业高3.8个百分点。

  税惠“红包”促进汽车市场回暖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对助力提振消费、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王道树介绍,今年以来,支持汽车市场发展的“延续性+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搭配出台,车辆购置税免税政策和减征政策同向发力,对促进汽车市场回暖企稳、刺激国内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于今年9月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提振了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中国出台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购税。“减征政策科学设置‘2.0升+30万元’的组合条件,将受益范围精准锁定在小排量、经济型、占比大的乘用车,起到快速有效拉动汽车消费的作用。”王道树说。

  政策效应如何?看新能源汽车免征政策,截至11月10日,全国累计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购税686.2亿元,同比增长101.2%;全国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48万辆,同比增长78.1%。看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购税政策,今年6月至11月10日,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共享受减征车购税397.5亿元;全国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约652.3万辆,较政策实施前的1月至5月环比增长20.6%。

  有力支撑税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税务部门连续第9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相关121项便民办税措施已有112项措施落实到位,有力支撑了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的直达快享。

  今年以来,各级税务机关面向不同政策适用主体,累计精准推送政策44批次,惠及纳税人缴费人4.75亿户次。全面实行税务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后,原有的6个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至1个;调整优化部分文书内容,税务行政许可文书样式由15种减少至12种;优化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等税务事项办理程序,取消法制审核等环节,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此外,契税法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法于去年9月1日起实施一年多以来,总体运行平稳顺畅。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整合城市维护建设税与增值税、消费税申报表后,纳税人手工填写数据项比整合前减少66%;集成办理二手房过户涉及的契税、增值税等业务,办税资料减少近一半,平均办税时间减少60%,90%以上的业务实现即时办结;契税立法将“先税后证”制度上升为法律,不动产登记办税便利度不断提升,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的不动产登记办税已实现“一窗办理”。(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汪文正)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