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南水”惠泽亿万百姓(新知)
【现象】经过9年建设、8年运行,累计输水超过348亿立方米……不久前,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通过水利部主持的设计单元工程完工验收。至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这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继全线建成通水以来的又一个重大节点,标志着工程全线转入正式运行阶段,为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宛如清水长廊,携“南水”徐徐北上。此次通过验收的穿黄工程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源源“南水”跋涉至此,遇上浩荡东行的黄河,建设者们克服河床游荡、地质条件复杂、长距离盾构隧洞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让“南水”从黄河主河床地下穿行。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建设管理,为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东线工程通过13级泵站让长江水攀越十几层楼的高度,创造了“水往高处流”的奇观。中线工程越过700多条河道、1300多条道路,近60次横穿铁路,实现了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工程建成等突破。一个个饱含智慧和心血的设计单元,让一条调水线成为一条攻坚克难的“科技线”。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单位完善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工程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工程全线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完工验收,显示工程运行安全、管理有序,这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逢山开路、遇河架槽,通过泵站、隧洞、渡槽、暗涵等一系列复杂工程,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为北方大地送去放心水、优质水、发展水。如今,中线工程供水已成为沿线大中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北京城区供水七成以上来自“南水”;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11个省辖市用上了“南水”;河北沧州、衡水、邯郸等地区的500多万群众,告别了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与此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串联起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重要城镇,为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支撑。
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这些年我国经济总量、城镇化水平等显著提升,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通南北输水通道,筑牢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至关重要。当前,水利部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将深化东线后续工程可研论证,推进西线工程规划,积极配合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努力提升水网效益。
“南水”滴滴来之不易,调水、节水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受水区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把好水用在刀刃上,让清水长润、碧水长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