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热“暖经济” 天气渐冷保暖御寒产品热销
天气渐冷,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保暖御寒产品热销
寒风吹热“暖经济”
阅读提示
立冬已至,天气渐冷,换季消费趋势同样明显。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保暖御寒产品销售走俏,“暖经济”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夏秋季商品的促销活动还在进行中。
11月7日,立冬节气到来,冬季自此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而北方部分地区0℃以下的低温已持续数日。伴随天气的转换,换季消费趋势同样明显。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家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冬季商品已经上架,夏季和秋季商品的促销还在进行中。加之“双11”大促销,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保暖御寒产品销售走俏,“暖经济”持续升温。
防寒保暖成服饰家居消费趋势
“天气转冷,上下班路上总是能感觉到寒意袭来,我打算给自己添置些厚衣服。”换季时节,在北京市西城区新华百货商场,消费者刘女士辗转多家店铺选购秋冬季打底衫和外套,保暖和舒适是她选购的准则。不仅如此,她还通过网购给在外地的父母买了保暖内衣、羽绒服,希望父母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都能温暖过冬。
近期,全国大范围降温,保暖衣物、家纺等换季类商品销量大幅提升。网购平台数据显示,秋衣、羊绒被等商品搜索量居前。在新华百货的家纺区,记者看到,冬季蚕丝被、羽绒被、棉被成了主角,床上用品4件套也从轻薄材质变成了加厚保暖的珊瑚绒、牛奶绒等材质。
除新品上市外,促销也成了与换季相伴而生的一大现象。“夏季的服饰已经开始返仓,秋装正在以每满100元减30元的活动大促,目前主推冬季新品,羽绒服棉服现在买了马上就能穿。”新华百货某品牌服装店的店员秀娥向记者推销着店内的冬装。而家居产品同样借助换季搞起了促销,不仅是春秋被有四折优惠,冬被也有五折优惠。
数据显示,“享受秋冬温暖守护”是10月种草的主要趋势,羽绒服、棉马甲、毛呢外套等服饰和毛毯、羽绒被等家居用品以及摩托车挡风被等外出“保暖神器”成为10月~12月消费趋势品。
暖胃暖心成餐饮消费热点
“暖心热饮,温暖相伴”。寒风侵袭下,“暖胃又暖心”成了触动消费者的餐饮消费热点。记者于北京的数家711便利店内看到,在一排冷饮货架旁,一个相对独立的可以进行冷热切换的饮品货架已经从制冷调节成了制热模式,里面的热饮涵盖咖啡、奶茶、豆奶等品类,无论是捧在手里的触感还是喝上一口的味觉,都给人一种温暖惬意的享受。
不仅是零售茶饮,伴随降温,各大现制茶饮品牌热饮销量也一路上涨。以奈雪的茶为例,从10月开始,其热饮销量明显提升。含有“桂花”“芋泥”等温性原料的热饮品类受到消费者欢迎。
近日,在喜茶的菜单中,也专门设置了“热饮推荐”方便消费者选择,并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活动,一些明星饮品标注了“可做热饮”等标识。
冬天来临,热气腾腾的火锅驱散了空气中的寒意。11月7日晚上6点多,海底捞火锅新辰里店店内座无虚席,店外不乏等位的顾客。一些食客脱去了外套,只穿着短袖大快朵颐,颇有一派夏日光景。店长邬万华告诉记者,由于气温骤降,10月顾客上座率已明显增加,到了11月,火锅消费高峰期如约而至。
除了到店消费外,聚集三五好友,在家享受暖胃火锅也成了秋冬“标配”。一些生鲜电商迎合健康消费潮流,推出“火锅到家”新品,养生成了秋冬火锅新主题。叮咚买菜推广“饮食有度养为重”理念,重点打造“养生派”火锅,甘甜清润的“客家醉鸡煲”、醇香滋补的“当归羊肉锅”都是当季新品。
取暖电器成应季消费刚需
随着冷空气来袭,电热毯、电暖器等取暖电器成为应季消费刚需,受到消费者热捧。
在电商购物平台上,消费者的评价展现出消费行为与地域及天气的相关性。“东北的秋天真的很冷,多亏有了电热毯”“东北最近降温了,每天都开着电暖器取暖”……一些南方的网友则为冬季提前做好准备:“暖手宝、暖脚宝都已经买好,这个冬天不怕冷了。”
“双11”促销活动助推防寒取暖电器热销。11月1日,苏宁易购发布的报告显示,冷空气的到来“吹热”抗寒保暖设备销售,苏宁易购平台取暖器销售环比增长3807%,取暖桌销售环比增长320%,电蒸锅销售环比增长40%。
与电热毯、电暖器等家电的需求激增不同,市场需求较夏季有所缩减的空调、电风扇、冰箱等季节性家电的促销季已经来临。在苏宁易购西三旗店,记者了解到,促销叠加以旧换新优惠后,一台原价3999元的格力空调现价为2899元,一台原价6999元的容声冰箱现价为4999元,价格降幅均达到了近30%。
店员彭丽介绍,由于换季加之受“双11”“双12”等大促活动影响,10月份之后冰箱通常会迎来一年之中最便宜的时段。
不过,换季促销家电也可能引发一些质量纠纷。中消协和地方消协组织都曾提醒消费者购买换季家电要当心。一方面要了解其是否已经是过时淘汰产品,以防面临零部件停产导致的维修难题;另一方面由于换季电器当季使用频率低,真正使用时可能“三包”期限已过,消费者应事先了解产品的质保期,知情消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