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薅羊毛?真相或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作者:樊成
“双十一”来了,有人忙着抢券,有人忙着催单,也有人悄悄薅起了羊毛。据报道,在某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年轻消费者正在分享自己“薅羊毛”的成果,纸巾、洗衣液、背包、大米、化妆品、牛奶、鞋子……通过优惠折扣,他们成功下单的价格往往只有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甚至还有0元。
年轻人热衷于薅羊毛,自然也是出于一种经济理性: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一些东西,何乐而不为呢?不排除确实有一些人,很轻松地就免费下了单。但是,市场规律一再告诉我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看着羊毛心动的时候,“放羊”的人也在背后对着你流口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些商家在“双十一”这样的购物狂欢节之所以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制定各种优惠、满减等规则,本质上还是为了盈利赚钱。这些活动规则势必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计算,怎么可能让消费者随随便便、简简单单就薅了羊毛呢?
一些成功薅到羊毛的人自以为赚到了,其实却在繁琐的计算和抢券行动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和自己抢来的那些廉价的商品相比,付出和所得未必成正比。更关键的是,很多人在薅羊毛的过程中,下载了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APP ,填写了很多个人信息,甚至还开通了很多账户、注册了不少会员。
比如,有受访对象提到,除了长时间蹲守直播间,自己还下载了各大电商平台APP及旗下店铺的软件。“要不停地切换APP,研究优惠规则,很多都只是新用户福利,注册了账号只能享受一次优惠。”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频繁接到各种营销和骚扰电话、短信的一大原因。
这种信息让渡,一时看来,或许对个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后续呢?很多人并没有把个人信息当作一种隐私和资产,但是对一些商家来说,这些信息数据就是潜在的“客户价值”。
报道中还提到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不少“羊毛党”选择关注攻略博主,或者加群互相“抄作业”,刚进群的时候可以成功下单0元的纸巾和垃圾袋,但几天后就开始卖所谓的低价“捡漏”大牌运动鞋、卫衣、化妆品,但基本都是仿冒假货,群里也疑似有“托”。
说什么来着?你以为钻了商家的活动规则漏洞,却很有可能只是掉入了一些人提前设置好的圈套。这些等着反薅“羊毛党”的人,利用的就是大众的占便宜心理,然后一步步“诱羊深入”。对此,既需要广大消费者提高警觉,也需要意识到自己上当的人主动维权,给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线索,严厉打击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活动。
而对于平台来说,如何在购物节的特殊时节,更灵敏、高效地识别一些套路陷阱,防止消费者上当受骗,也是更加紧迫的课题。一些显见的工作或许可以提前做好:比如在突出位置提醒消费者注意识别各类优惠券及其适用范围、时间,注意不要过度提供非必要的个人信息,注意不要轻信一些私人主动提供的攻略,等等。
“双十一”已经走到了第14个年头,它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全面的、大众的购物节,但是随着营销方式日趋复杂和多元,它也在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且行且珍惜,我们要的是源远流长,而不是竭泽而渔,希望每个“双十一”的参与者都能领悟,并身体力行。(樊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