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第五届进博会将如期举办,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发布时间:2022-11-02 10:16:00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 题:第五届进博会将如期举办,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

  在已成功举办四届的基础上,此次进博会即将如期举办,释放了什么信号?同时又有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如期举办释放什么信号?

  今年,面对疫情冲击与不确定的全球局势,举办重大国际展会面临更多挑战。“进博会是一颗‘定心丸’,给了我们继续扎根中国发展的强烈信心。”不少展商表示,进博会如期举办,为跨国企业积极融入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信心,也让人充分感受到中国与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大国风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5年来,进博会充分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高水平开放的载体、多边主义的舞台。

  此次进博会国家和企业参展踊跃,展示内容愈发丰富,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持续“返场”,各类活动精彩纷呈。

  进博会企业商业展共设六大展区,将展出数百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其中既有聚焦美好生活的消费品和农产品,也不乏蕴含全球领先科技的各类高精尖医疗器械和技术装备。

  “朋友圈”有啥新变化?

  进博会的“朋友圈”变得更大,“新朋友”更多了。

  此次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结构更优化、代表性更强。其中,既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最不发达国家。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6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亮相国家综合展,数量均超过上届。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进博会日益增长的吸引力:共有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企业展,数量超过上届,回头率近90%。不少企业参展面积日益扩展,从几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不断增加,今年展台特装比例达96.1%,高于上届水平。

  此外,“新朋友”也不断加入。

  “十分期待即将到来的进博首秀。”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童安睿说,该机构将携8家挪威海产出口企业组团前来,希望通过这一全球贸易盛会,使中挪海产企业缔结更深入的战略合作,共享进博机遇。

  今年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的第一年,RCEP成员国均有企业参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参展国数量也较上届增加。

  此外,尼加拉瓜、吉布提、毛里塔尼亚、科摩罗、莫桑比克、刚果(金)、伊拉克、冰岛8国将首次参与国家展。

  哪些市场和技术亮点不容错过?

  每年进博会上,“首发首展”的新品都会吸引众多目光。

  菲律宾的黑钻凤梨、厄瓜多尔的有机香蕉、吸管一戳就可以喝的泰国香水椰……“舌尖上的进博”将再度上新,更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味蕾需求。

  此外,最新科技成果总是令人期待。

  第五届进博会新设立农作物种业和人工智能等专区,优化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拓展创新孵化专区,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汽车等领域的150多家初创企业将进行集中展示。

  人工智能体验区包含多个应用场景,将举办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机器人舞蹈表演、VR电竞大赛等活动。观众可现场制作自己的虚拟人物、参加云会议、到云教室上课、体验VR版全息演唱会等,感受人工智能给现实带来的深刻变革。

  西门子医疗将首展全球首款“远征”5G移动急危重症介入救治单元,松下首发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阿根廷“组团”首秀其智能工业领域的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进博会上还新设“中国这十年——对外开放成就展”综合展示区,包括成就专区、省区市专区和“展商变投资商”专区,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辉煌成就。

  人文交流有哪些创新?

  进博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今年,进博会的人文交流活动也有诸多创新。

  第五届进博会人文交流活动展览面积超过上届,达3.2万平方米。设置有虹桥国际城市会客厅展示区,以及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步行街、中国旅游四大展示专区,中央广场将呈现80余场公益演出和展演活动。

  别具风格的意大利国家馆,将亮相中央广场中外人文演艺区;在杭罗技艺传承人指导下,亲自上机体验手工织造过程,近距离感受杭罗柔软经纬之中绵延的匠心;欣赏香港岛错落有致的摩天大厦建筑群在维多利亚港上的倒影轮廓;沉浸式感受古老丝路焕发的新生魅力……中西文化将在这里碰撞交流。

  “进博会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市场相通、创新相促、规则相联、文化相通。”进博会的“老朋友”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齐飞说。(记者舒静、周蕊、谢希瑶、郑钧天)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