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这个镇为何村村抢着办非遗晚会

发布时间:2022-09-20 09:22: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田潇 张智超

  近日,因为一场晚会,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整个镇子都热闹了起来。

  辛安庄村几十位农家艺人击鼓吹笙,奏出国家级非遗辛安庄民间音乐会的悠扬与壮观;东姜村的乡亲放下锄头扮上脸,唱出省级非遗东姜老调的质朴和高亢;正洛村的罗家枪传人,手持长枪挑崩缠挡,舞出这项市级非遗的气势与力道……

  这火热的场面并非出现在大型演出现场,而是在梁召镇23个村的广场与街巷上演。

  乡亲们如此卖力排练,全为在即将举办的梁召镇非遗专场展演晚会上有个好表现。“我们镇有23个村,从2012年起,每到春节、端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些节日,镇里就会办非遗晚会,节目以镇里的非遗项目表演为主,23个村争着承办,这次终于让我们‘抢’上啦!此次的主题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这不,大伙儿就连中秋假期也没闲着,都忙着排练呢……”北芦张村党支部书记王红俊激动地说。

  非遗项目融入老百姓生活

  梁召镇非遗晚会的承办权得靠“抢”,这一点全镇人都知道。

  梁召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仅以该镇为申报单位的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就有13项,另外还有3项非遗在这里广泛传播,可以说村村都有非遗传承。

  数量多,非遗的热度也很高。71岁的高进宝,既是东姜音乐会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省级非遗东姜老调的剧团团长;70岁的王永存,是市级非遗任丘竹板书和省级非遗阴阳八盘掌的传人……在梁召镇,像这样“身兼数职”的人有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北芦张村获得非遗晚会承办权的过程,堪称“过五关斩六将”。

  早在去年7月,上届非遗晚会一结束,北芦张村就递交了承办申请书。王红俊以为自己是头一个,可还是被辛安庄村抢了先。紧跟着,大姜村、西芦村、梁各村、东姜村……也交了申请书。

  “辛安庄村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又有晚会承办经验;东姜村有3项非遗,全镇最多;大姜村、西芦村经济实力强,能提供全套的演出设备……”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后,王红俊决定从节目数量和内容创新上下功夫,“武术、戏曲、任丘大鼓,这些普及性高的非遗项目,每项拿出一两个节目。创新的任务交给竹板书,这几年,王永存和徒弟创作了不少新作品……”

  为了争夺承办权,各村铆足了力气。王永存师徒完成了抗疫题材新作品《狮城赞英雄》;东姜村东姜音乐会则搬出了拿手戏——曾获河北省第三届秦川杯银奖的《喜庆丰收》……

  最终,经过层层比拼,别出心裁的北芦张村如愿以偿。“对我们来说,非遗晚会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文艺会演,而是一次难得的展示机会,展示本村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如今的好日子。”王红俊说。

  “传承计划”激活非遗生命力

  秋风习习,王仙庄村村民马荣花家的小院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也弥漫着河北梆子的激越与高亢。

  去年,梁召镇以家庭成员长期从事非遗传承、依托宅院开展非遗活动为标准,评选了11个“非遗小院”,马荣花家就是其中之一。“只要有时间,我们就唱!不光在家里唱,还在网上唱。我们有4个微信群,群员除了梁召镇的,还有很多外地人。”马荣花边说边翻起了微信群的聊天记录,手指划了半天也没翻到头儿。

  梁召镇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镇里制订了包括“非遗小院”在内的一系列传承计划。

  自2010年起,辛安庄民间音乐会、东姜音乐会、东姜老调等非遗项目相继走进梁召镇的中小学校。“我们每周都去学校教课,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不够,就来家里继续学,都是免费的。”55岁的东姜村村民李立霞是东姜老调的传人,在她心里,有了这些,东姜老调的传承就有了保障。

  光有传人还远远不够。这些年,梁召镇邀请专业老师创作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新节目,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并在网上发布。王永存是任丘竹板书的第5代传人,他表演的《太行山上新愚公》等新作品,在网上一经发布就广受好评。“我18岁学艺,唱了一辈子竹板书。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在网上火一把。”王永存笑呵呵地说。

  此外,梁召镇还结合原有活动办起了“彩虹课堂”。非遗传承人将党的创新理论、“四史”宣传教育融入曲艺作品之中,既传承了非遗,也让理论宣讲更加有声有色。

  传人有了,新作有了,舞台也有了……梁召镇的“传承计划”让非遗焕发了生命力。

  群众热情补齐传承关键点

  非遗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非遗的保护工作不能仅靠政府的行政手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这一点上,梁召镇的非遗项目传承摆脱了“政策依赖症”。

  周末一大早,东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挤满了人。这天,是东姜音乐会排练、教学的日子。人群中,既有东姜音乐会的传人和小学员,也有观看表演的村民。

  东姜音乐会传承数百年,始终以工尺谱记谱,如今很少有人掌握。高进宝11岁学艺,1年才学会了两首曲谱。“工尺谱太难记,年轻人不愿学。我2001年开始收徒,3年才教出了10个徒弟。”2005年,高进宝从保定请来专业老师,将东姜音乐会现存的工尺谱全部翻译成简谱。“有了这些简谱,孩子们就不用记那些天书似的工尺谱了。”看着身边渐渐多起来的年轻人,高进宝觉得这钱花得很值。

  梁召人对身边的非遗项目感情有多深,镇文化站站长王春怀最有发言权:“我在镇文化站工作了24年,从来没有为组织群众文艺演出犯过愁。”

  梁召镇生产的电力金具和汽车配件全国有名,是任丘市的富裕镇。“这些企业老板大多是本地人,从小对这些非遗项目有感情,有的本身就是非遗传人,经常出资赞助各种非遗活动。”王春怀说。

  非遗的保护是为了“搞活”,而不是保护成“标本”。在这方面,梁召镇的非遗保护已然成为任丘市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任丘市共有非遗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通过将非遗编入《任丘乡土教材》、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网络、非遗+文创、非遗+产业、公益文化百姓讲堂、理论讲堂等形式,激发非遗生命力,将非遗文化融入产业、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使非遗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成为人民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丘市委书记王少杰说。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