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服贸会上看文旅

发布时间:2022-09-08 09:39: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文旅服务专题展区人气旺、看点多,非遗互动体验、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文旅新科技等,吸引大量观众参与。服贸会成为一个呈现中国文旅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窗口。

  “游购”全球

  在公众开放日,位于首钢园的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区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旅体验。作为服贸会文旅部分的重要内容,第七届“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以表演节目的方式推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除演出外,现场还有3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设置摊位,售卖当地特色产品,全面推介各自的文旅资源。

  本届服贸会吸引了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会,其中,瑞士、阿联酋、意大利等10个国家首次以国家名义设展,国家会议中心国别展区成为热门打卡地。观众行走其间,如同“环游世界”。巴基斯坦展台的精品手工地毯、手工围巾、珠宝,瑞士展台的巧克力、红酒、肥皂,爱尔兰展台的“中欧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酒类,菲律宾展台的芒果干、菠萝干、椰子水等特色热带食品等,引来众多参观者购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旅游业发展遭遇巨大冲击。据《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1)》数据,2021年全球游客人数比疫情前的2019年低72%,2021年全球旅游消费总额仅为疫情前全球旅游消费水平的一半。当前,国际旅游的回升仍较缓慢。“考虑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期我都不会选择出国旅游,在服贸会上就能‘买全球’,体验很不错。”正在韩国展台选购的北京市民汪女士介绍,过去自己出国旅行,购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与去年相比,今年服贸会上许多外国参展商带来更多品类商品供中国消费者选购。

  数字赋能

  在服贸会期间举办的“数字赋能文旅增强创新动力”论坛上,一批“2022年北京文旅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优秀案例”公布。“首钢一号高炉·元宇宙乐园”结合高炉本身工业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用VR、AR、全息影像等创新科技改造出沉浸式剧场、科技秀等内容,打造科技+工业遗存文旅目的地,助力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运用裸眼3D、智能交互等数字技术及声、光、电和数字感应装置等手段打造的“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沉浸式夜游”,实现与游客交互的沉浸式夜游模式。这些都是旅游与数字化联姻的产物。

  “数字赋能文旅发展,文化创新美好生活”是今年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的主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和旅游业具有庞大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应当积极拥抱互联网,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做好文旅产品的数字化融合创新,给消费者、游客带去更好的沉浸式、科技感体验,激发游玩和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用数字化助力文旅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管理,打造高效、合理、优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数字化应用正不断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今年4月,北京市平谷区桃花盛开,一场长达168小时的“慢直播”吸引了超400万人次“云赏花”。此外,人们还能在飞猪、淘宝的“平谷桃花节”专属会场下单旅游线路,购买水蜜桃、蜜梨等农特产品。游客打开高德地图上的便民数字化产品“平谷一键智慧游”,可以查看当地的旅游信息、订购酒店民宿、景点门票和餐饮等。“旅游业的数字化意味着企业能利用数字技术的力量,更好地针对消费者需求在供给侧做出创新,也能让市场主体真正建立起数字化的生产力,建立更坚韧的信任关系,更好地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的价值。”飞猪旅行总裁庄卓然表示。

  文化为核

  在现场设置的自助拍照馆里,拍一张石景山游玩专属照片;“如此城”“秀兮秀西”“古城地铁站限定日落”沉浸式短视频,展示石景山的多元魅力和休闲品质;品尝首钢汽水、文创雪糕……文旅服务专题展的北京市石景山展区看点颇多。石景山区还发布了“山水漫步君”“潮玩探秘者”“时光奇遇族”“百变文艺咖”四大主题16条特色文旅体验线路,展现不一样的石景山。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赤峰市宁城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4个石景山区的对口支援协作地区,在现场开辟游购绿色通道,既方便观众购买当地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也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当地丰富的文旅特色资源。石景山区文旅专题展位以“京西福地双奥区,城市复兴新地标”为主题,以文化产业及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突出展示石景山区打造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新形象。为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北京市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打造“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首钢园六工汇购物广场等文化旅游新地标等。

  陕西也在服贸会上展示了其最新文旅发展成果,以大唐不夜城文创为代表的陕西文创产品、可以助游客实现“旅游”“文史”“非遗”沉浸式视听交互体验的智慧旅游应用平台等,充分展示“文化陕西”的丰富内涵。(尹 婕)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