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打通“川河经济”动脉 唱响乡村振兴“强音”
岷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是黄河上游洮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县。近年来,岷县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精神与《规划纲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基础优势,打破区域间存在的发展壁垒,畅通资源要素流动,以善治富民为落脚点,培育各乡镇新的增长极,以“龙头企业”“领头产业”带动地域发展,形成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集群,川河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走廊”。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维新镇的岷县洮水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300亩西兰花、甘蓝、莴笋等各类高原夏菜沐浴阳光之下、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是他们第一次试种高原夏菜,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各类蔬菜长势良好,眼瞅着就能上市了。
“政府一亩地奖补1000元,我今年种了300亩,奖补30万元,在人工、化肥、种子方面采购都能有些补贴,我们以后肯定把这个产业越做越好。”岷县洮水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鹏军满脸欢喜地说。
2022年,岷县在维新镇马莲滩村投资1714万元,开展“鲁甘黄河经济带智慧农业产业园维新镇建设项目”,新建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一个,总用地面积201.17亩,由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承建及运营。产业园建成后,预计每日用工量50人左右,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每人每年预计收入3.6万元。同时在清水镇建设高原夏菜新品种引进及种苗集约化繁育基地1个,年繁育种苗500万株,有效解决新品种种苗引进的难题。
“川河经济带的9个乡镇,蔬菜种植产业主要集中在洮河沿岸川坝地带。今年共种植蔬菜6300亩,其中在十里、西寨、梅川、西江、维新等5个乡镇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520亩,设施栽培蔬菜276亩,其中日光温室种植蔬菜198亩、塑料大棚种植蔬菜78亩。”岷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每年的清明谷雨之交,正是岷县中药材种苗移栽、土地育肥的最佳时期。在梅川供销社,记者见到了方家山村党支部书记闵张合,他正带着村上的农户领取政府免费发放的生物菌肥。说起中药材种植,闵张合自信地说:“我们刨出来的药苗因为质量好、品相好,不用上市场,外地客商就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收购,群众的信心也高,价钱也高,收入也好!”
这几天,入驻梅川镇农业产业孵化园的11家企业通过政府出资、企业自筹的方式,购置的新设备即将到位,先进的生产流水线随之建成,企业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岷县梅川镇鹏杰中药材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科平告诉记者,“政府出资帮助合作社建成了冷库,还购进了先进的设备,扩大了生产,不仅能实现更多人就业,每年销售额也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多万。”昔日的小作坊搬进了现代化的产业园,口口相传的制作技艺同样有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目前,岷县川河经济带上的9个乡镇,基本形成了以山区和半山区为核心的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和以川区为核心的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格局。一批当归、黄芪、党参绿色标准化种植规范绿色生产村沿洮河均匀分布。
清水镇宏祥合作社、十里镇康泰合作社、西江镇神农合作社等重点的饮片加工主体和西川产城融合产业园、梅川中医药产业园两个产业园蓬勃发展。9个乡镇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达30.44万亩,占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50%,年产量达7万吨以上,产值达25亿元。构建了龙头企业闯市场、合作社带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年加工中药材饮片2.6万吨以上,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盛夏是岷州大地最温润的季节,人如海,歌如潮。一声声高亢的“洮岷花儿”,拉开了全县各乡镇文化旅游节的帷幕。
“赏铜铝精品,品洮河美酒。”岷县清水镇第一届乡村旅游节在天泉山开幕。清水镇还以此次乡村旅游节为契机,整合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短线游、周末游,不断发掘境内旅游产品附加值,宣传推介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旅游、文化、商贸深度融合,拉动乡村旅游消费、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扩大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音乡愁、记得住红色历史”的乡村旅游新模式,给乡村旅游注入灵魂,让乡村旅游越来越有生命力。
今年以来,岷县不断激活川河经济带9个乡镇的文化旅游资源,激活“红”“绿”双色旅游业态,在西南片区构建起以长征红色旅游为核心、多种旅游资源形式为补充的红色文化旅游区。目前,规划红色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景区精品线路2条,实施总投资2400万元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今年第一季度,累计接待游客达54.9万人次,同比增长156.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65%。
从航拍镜头俯瞰,闪亮的洮河像一条银色的飘带将沿岸的乡镇一一串联,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岷县通过充分发挥川河产业融合的平台、基础互联互通的纽带、公共服务供给的动脉、城乡融合发展的支点、改革创新交流的窗口、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一二三产快速融合,变经济洼地为产业高地,打造了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
在“一核三带”“川河经济带”新理念、新格局的指引下,古老的洮河再次用一河清水润泽了两岸百姓。水从这里出发,山水环抱中,每个镇村都以自建特有的韵律,谱就出一曲昂扬的乡村振兴之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