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治生态顽疾 促绿色发展
治生态顽疾 促绿色发展
7年,2轮督察,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明显增强。
“在所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最有力,成效也最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专家表示,近年来人们切实感受到的生态环境改善,离不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有力督促。
查问题
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清理整治为什么不及时到位?监管为什么会存在盲区?”今年4月7日,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来到镇江的两家船企,边看边问,现场督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
就在前一天,镇江因“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推进不力,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被列入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典型案例。其中,位于长江岸边的安丰船业有限公司和振兴海洋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被督察组发现用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填占江滩侵蚀江面,破坏长江岸线生态。
事实上,这两家船企并非“初犯”。早在2019年底,其侵占江滩问题已上报完成整治。然而,清理整治不严不实露出的“马脚”,最终难逃督察组的“火眼金睛”。
如果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比作一项“体检”,那么,发现“沉疴隐疾”就是督察的首要职责。督察进驻“把脉”的时间一般只有一个月,为了精准有效地发现问题,划重点、做功课、靠群众等做法十分关键。
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介绍,每个省份生态环境的特点不一样,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也不一样,督察会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查找问题的方向。而且,督察的准备工作往往有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在进驻前夕,督察人员从日常掌握情况中梳理线索,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开展大范围的暗查暗访,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在督察当中,还充分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成像等多种技术装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
“依靠群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翟青表示,每一批督察、每个省份都能收到几千件群众的举报,督察人员深入分析,现场核实,从中发现了大量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统计显示,两轮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到目前为止完成整改28.5万件。
奔着问题去,带着责任去,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坚持的导向。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明确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是整改的责任主体,要求被督察对象要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督察整改方案,提出整改目标、路径措施、完成时限等,在规定时间内抓细抓实整改落实工作。督察整改方案和落实情况均需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见事、见人、见责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效传导压力,有力压实责任,铸成守护美好生态环境的“利剑”。
动真格
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打开搜索引擎,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为关键词检索,不难看到一批“有图、有影、有真相”的案例。7年来,督察组已分批公开262个典型案例,每次“点名”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从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每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长江经济带11省市,通过暗查暗访和明查核实,拍摄制作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警示片。“警示片这种问题导向、直观形象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警示性,对推动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翟青说。
发现问题、曝光问题,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从长江岸线保护到洞庭湖非法矮围整治,从祁连山生态修复到秦岭违建别墅整治,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紧盯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落实情况,聚焦一系列生态环境典型案件,动真碰硬,以案促改,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
根治污染严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痼疾”——
辽宁省沈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约150万吨污泥曾被存放在荒山凹地,恶臭熏天。2017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附近村民把问题反映到督察组。在2018年的“回头看”过程中,督察组发现沈阳市将部分污泥不作处理直接装车外运,整改工作变成了“污染搬家”。对此,督察组再度给出反馈意见,要求全方位抓实问题整改。
经过努力,曾经困扰周边群众的污泥全部得到妥善处置。“废料”污泥经专家论证试验,成为参与发电、生物堆肥、掺烧制砖的资源;回填覆绿后的泥坑金榆璀璨,绿柳悠然。在督察的有力推动下,当地不仅剜除了久拖不治的污泥“恶瘤”,还迈出了宜居乡村建设的新步伐。
抚平生态破坏、违规开发建设留下的“疮疤”——
2021年4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二河沟一级电站未经批准,擅自在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开工建设取水口、引水渠等设施,导致保护区内部分河段减水断流,威胁区域生态安全。
在督察推动下,文山州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全面完成二河沟一级电站的拆除和覆土复绿工作。以此为契机,云南省加快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也进一步增强。
直揭弄虚作假,敷衍应对整改的“遮羞布”——
陕西省西安市,曾有大量生活污水排入皂河,致其水体黑臭。2018年5月,陕西省宣称“已完成皂河上游城市段污水截污管道工程”,但在11月的“回头看”中,督察组发现所谓的管网工程仅为在皂河河道临时挖开一个直径近2米的“引水洞”,输送污水至附近的市政管网。
不仅如此,2018年7月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皂河有1.21公里河段水体达到重度黑臭级别,但西安市2018年上报的一系列材料中,均表示“不存在黑臭水体”。
被“点名批评”后,皂河黑臭水体整治的硬招实招纷纷落地。通过多点位补水,秦岭北峪的清水进城入皂;优化城区排水管网,彻底消除合流管道排入皂河产生的水质污染风险;生态驳岸、绿道公园逐步建成,昔日臭水渠蝶变为市民的亲水乐园。
7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这样将“工作总结”写在了人民群众的家门口。截至目前,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中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经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求长效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利剑”直指生态顽疾,“‘以督察促发展’,一直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的出发点。”翟青介绍称,从第二轮的第三批督察开始,将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和去产能“回头看”情况作为督察重点,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依法查处,一批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一批绿色产业实现加快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借大气污染防治整改的契机,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全力推进造纸行业腾退转型,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50家,滨富特别合作区挂牌成立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3%以上……在督察推动下,各地借势借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督察不是不让项目上马、不让发展,而是要通过遏制盲目上马“两高”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走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我们将给地方整改留足合理的整改时间,指导地方坚持‘先立后破’,不搞‘急转弯’。”黄润秋说。
为更好助推高质量发展,督察体系自身也在不断完善。
2017年以来,多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将非法侵占自然保护区、毁坏湿地等行为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实施跨部门、跨区域和跨国联合执法行动,5000多个重点问题得到整改。
2019年启动的第二轮督察,首次将中央企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纳入督察范围。“7年的督察工作,边实践边总结完善,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为重要基础,加上一些基础的模板和规范,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督察制度体系。”翟青说。
朱金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