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麻醉学科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引领者

发布时间:2022-07-15 10:04: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追思】

   我国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现代麻醉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创始人、首任科主任赵俊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3日逝世,享年96岁。

   在从事麻醉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赵俊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开展硬膜外阻滞麻醉、静脉普鲁卡因唛啶麻醉、以动脉输血为主的综合复苏方法、疼痛的研究与治疗等方面取得成绩。

   20世纪50年代初,赵俊在当时常用的局部麻醉、蛛网膜下腔(腰)麻醉和乙醚吸入全身麻醉等三种麻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在临床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麻醉方法,同时结合临床积极开展麻醉学研究,直接推动了新技术应用及麻醉学科的发展进步。

   1952年,赵俊采用单次法上胸部硬膜外阻滞,将多用于胸壁手术的硬膜外阻滞逐步扩展至胸腰部。1953年起采用导管置入连续硬膜外阻滞法,优化了麻醉效果、拓展了应用范围,在我国最早施行并推广应用硬膜外麻醉技术。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静脉普鲁卡因麻醉。赵俊针对当时乙醚吸入麻醉的缺点,在临床麻醉中率先采用注射硫喷妥钠和1%普鲁卡因的全身麻醉,使得麻醉方法大大简化,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这种麻醉方法经过临床实践与不断改进后,通过与冬眠合剂、神经安定药等的复合应用,成为当时国内基层医院最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之一。

   赵俊还开展并总结了内分泌疾病手术的麻醉管理。通过对术后发生甲亢危象的患者施行人工冬眠降温疗法,对嗜铬细胞瘤患者改进麻醉方法与麻醉用药,并与内分泌科配合完善术前药物治疗,大大减少了内分泌疾病手术麻醉的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与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密切合作,对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性征异常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胰岛素瘤、垂体瘤、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类癌综合征等多个病种的手术麻醉方法进行总结,提出一整套协和方案,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减少了麻醉并发症。1992年赵俊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

   20世纪60年代,赵俊对国产局麻药赛罗卡因进行动物模型药理、药效、药代、毒理等相关研究,证明了国产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70年代,对国产新药氟哌啶、氯胺酮、羟乙基淀粉等进行了大量临床观察研究,为国产麻醉药品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证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于1986年9月召开北京国际麻醉会议,这是我国首次主办国际级麻醉学术会议,赵俊是会议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麻醉学者参会,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国际交流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9年,在赵俊与其他专家的不懈努力下,麻醉学科正式成为二级临床学科,为中国麻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俊长期致力于培养中国麻醉医师专业化队伍。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牵头举办麻醉学习班及研讨会,亲自撰写《临床麻醉学讲义》,为全国培养了大批麻醉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大批麻醉领军人才从协和走向全国。1987年主编的《现代麻醉学》获第五届全国科技优秀图书一等奖,这是中国现代麻醉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专著。作为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他亲手培养了一批麻醉专业人才,这些学员现已成为我国麻醉学科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崔兴毅)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