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一台非遗皮影戏里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0:00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任延昕 梁军 张睿)伴着皮影艺人悠扬激越的唱腔,30多名大学生围坐一圈,奏响唢呐、四弦、梆子等乐器。幕布后,负责挑签的女孩们随着乐声交换走位,皮影在几个木杆的操纵下轻盈跳跃。

  这是甘肃省陇东学院皮影非遗培训班的授课日常。除了幕前演唱的71岁皮影艺人刘爱帮,这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表演者均为在校大学生。

  环县道情皮影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爱帮的老家在环县虎洞镇刘解掌村,14岁他拜师学艺,成为一名皮影艺人。

  他年幼时,每逢环县各村落举办庙会,村民们都会请皮影戏班来唱戏。每次开戏之后,大人小孩围坐台下,很多人从头看到尾。

  在没有电视和手机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当地很受欢迎的民间文娱活动。但随着庙会演出市场萎缩,唱戏早已不能养家糊口。皮影艺人们纷纷转行,年轻人对拜师学艺更是毫无兴趣。

  “现在大家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听戏看戏的人少了。在农村,我已经招不到徒弟了。”刘爱帮说。

  2020年,陇东学院将道情皮影戏引入课堂,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剧目创新等方面着手,推动道情皮影艺术在校内的教学。

  刘爱帮也从民间艺人变成大学外聘教师。如今,他每周要上两节道情皮影教学课,他的徒弟也从“招不到”变成“多到记不全名字”。

  20岁的张亮是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上大学前,她只在电视里看过皮影戏。大一那年,她成了皮影非遗培训班的第一批学生之一。

  主修古筝的她通过每周两节皮影课,接触到更多民间传统乐器,学习了皮影戏的唱腔,还成了幕后挑签的主力。去年,她和同学们一起参演的创新皮影戏《陇原第一枪》公演成功,并获得了第十届敦煌文艺奖。

  张亮想着大学毕业后,当一名音乐老师。“我要把皮影戏教给我的学生,让更年轻的一代不再错过这些精彩。”

  除了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道情唱腔、皮影戏表演等课程,陇东学院还有涉及美术等领域的皮影雕刻选修课,面向校内更多专业的学生开放。

  21岁的美术学院大三学生邱琪选修了“皮影雕刻与敷色”课程。8岁时,她第一次在家乡陇南市康县看到皮影戏班演出,觉得那些“牛皮娃娃”灵动可爱,没想到如今自己可以手握刻刀设计皮影造型。

  “我喜欢皮影的色彩和构图,学习皮影雕刻大师们的作品也能为我日后的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她说。

  陇东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席丽博介绍,该课程已开设一年多,选课人数超过100人。

  近年来,中国各地高校在编写教材、畅通就业路径、升级培养目标等方面不断尝试,为培养非遗保护人才贡献力量。去年,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非遗保护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的新阶段。

  “唯有‘双向奔赴’的爱最美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如此。”刘爱帮说。

  “我们鼓励年轻学子把对非遗文化的好奇转化为长期兴趣,未来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成为传统艺术的学习者、从业者。唯有这样,流传多年的文化与艺术才能在当代焕发生机并传承下去。”陇东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赵志学说。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