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丨云岭壮乡气象新

发布时间:2022-07-04 10:11:00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题:云岭壮乡气象新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陈一帆、丁怡全

  西南边疆的云南、广西,有人口近一亿,陆地边境线5000多公里。过去,西南边疆“老、少、边、山、穷”,如今,贫困山乡变成了美丽宜居的小康家园,边陲末梢变成了我国开放前沿,云岭壮乡气象一新。

  脱贫攻坚 圆梦小康

  45岁的王世荣,做梦也不曾想:当年差点冻死在高黎贡山上的独龙族少年,有一天能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王世荣是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原党总支书记。他小学五年级时,和几个同学结伴翻越高黎贡山回家,路上要走5天4晚。最后一晚,大雨浇灭了他们的篝火,孩子们蜷缩在凄风冷雨中,抱头哭泣……

  饥饿和寒冷,伴随着王世荣的童年。

  世事沧桑变幻,太阳照进了独龙江。在党和国家关心帮助下,最近十余年,云南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独龙族脱贫攻坚。从修通穿越高黎贡山的公路,到为每家每户盖安居房;从培育草果、重楼、独龙牛等特色产业,到学习使用家电、电商购物和直播带货……独龙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云南、广西都曾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2020年,随着最后一批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云岭高原、壮乡大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广西凌云县浩坤村原为深度贫困村,地处喀斯特山区,几个狭窄的“猪笼洞”曾是村子通往外界的必经通道。随着旅游扶贫推进和高速公路开通,当地将浩坤湖打造为网红景区,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边陲末梢变开放前沿

  广西与越南接壤、毗邻北部湾,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历史上,广西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云南是茶马古道起点和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但在近现代,交通设施落后制约了西南边疆开放的步伐。

  如今,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在云岭壮乡纵横交错,见证了我国西南边疆从“山间铃响马帮来”到“通江达海连世界”的历史性变迁。

  广西崇左市,被形容为“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在崇左凭祥市友谊关口岸,电子元部件、机械装备、纺织产品等中国货物经此发向越南,来自越南和其他东盟国家的榴莲、山竹等热带水果经此进入中国。

  凭祥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副局长石春燕说,2021年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值达3242亿元,同比增长32.72%。“中国造”越来越受到东盟市场青睐,东盟热带水果、海鲜、大米等产品也更多地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半年多来,中老铁路客货两旺,国际物流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截至今年6月30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00万人次;累计发送货物494万吨,其中跨境货物82万吨。

  今年5月28日,首趟中缅新通道(重庆-临沧-缅甸)国际铁路班列60个标箱的货物,从孟定清水河口岸报关出境进入缅甸。云南省临沧市商务局局长周永智说:“这标志着中缅印度洋海公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取得新的关键性进展。”

  建设中国(云南)、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云南瑞丽、云南勐腊(磨憨)、广西东兴、广西凭祥、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一系列开放新平台落地云南、广西,引领西南边疆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产业崛起支撑高质量发展

  金沙江上,白鹤起舞。

  6月28日,在建规模世界最大、单机容量全球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迎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一周年。至此,白鹤滩水电站已有9台机组投产,累计发电量达291亿千瓦时。其全部投产后,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624亿千瓦时,是又一座“大国重器”。

  白鹤滩是我国水电新名片,也是云南绿色能源代表。云南省能源局总工程师李勤介绍,目前云南电力装机超过1亿千瓦,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85%。2020年,能源产业跃居云南第一支柱产业。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发改委主任岳修虎说,云南加快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魏桥创业集团、河南神火、中国铝业等铝业巨头相继入滇,隆基绿能、通威股份、阳光电源、晶澳科技等光伏领军企业进驻云南,宁德时代、德方纳米、亿纬锂能、贝特瑞等新能源龙头也纷纷在滇布局。

  在广西,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内燃机、工程机械、乘用车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到全国七分之一。

  广西崇左市被誉为“中国糖都”,全市甘蔗种植面积400万亩以上,年产糖200万吨以上。近年来,当地推进糖业体制机制改革,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巩固提升高产高糖基地建设,甘蔗种植机械化水平、亩产量、含糖量持续提高,为国家重要农产品保供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崛起,支撑着云岭壮乡高质量发展。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