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势头。
“总的来看,5月份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主要指标边际改善,经济呈现恢复向好势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主要经济指标多数出现改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货物进出口总额34500亿元,同比增长9.6%;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下降0.2%。
对此,付凌晖指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改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经济出现了反弹,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生产供给逐步回升、国内需求有所恢复、外贸进出口明显加快,此外,就业改善、物价总体稳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也呈现良好态势。”付凌晖表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稳增长政策发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前期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明显改善。5月份,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2%和1.1%,降幅比上月收窄超过10个百分点。
付凌晖强调,总的看,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呈现恢复势头。但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外部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恢复仍然是初步的。下阶段,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恢复。
年轻人失业率偏高仍需重视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眼下正是高校毕业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付凌晖表示,受此次疫情冲击,4月的就业失业率有所上升,但从5月份的情况来看,全国疫情形势整体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就业形势总体是改善的,失业率也逐渐小幅下降。
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外来农业户籍人员调查失业率为6.2%,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上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
“疫情的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从总的失业率来看,还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年轻人的失业率偏高也需要高度重视。”付凌晖表示,在疫情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年轻人求职更倾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加剧了供需矛盾,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付凌晖指出,下一步还是要落实好稳定经济大盘的各项措施,促进经济的稳定恢复,增强就业的吸纳能力。同时,要加强援企稳岗,缓解企业的暂时性困难,稳定就业岗位,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序衔接。此外,还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
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我国二季度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但随着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经济运行实现由受到疫情冲击因素出现下滑到逐步恢复的转变。
付凌晖指出,4月份受多地疫情散发的影响,经济主要指标出现下降,5月份疫情防控向好,生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但仍有部分指标同比下降。6月份,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
“从投资来看,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投资增长支撑作用逐步加强。1至5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1至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从先行指标来看,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3.3%,保持较快增长。”付凌晖表示,5月份工业生产实现由降转升,服务业生产指数下行势头减缓,全国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3.4%,市场保供稳价成效显现。
此外,付凌晖进一步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原有的稳增长政策措施基础上,5月份国务院进一步出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包含了6方面33项具体举措,各地也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结合地方出台稳定经济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望在6月份逐步显效,将促进经济稳定向好。
“综合来看,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付凌晖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