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京沪两地提前实现健康中国控烟目标 法律成控烟基本保障

发布时间:2022-05-31 10:15:00来源: 法治日报

  法律法规成为控烟基本保障

  京沪两地提前实现健康中国控烟目标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近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这是该中心连续第13年撰写的民间视角控烟观察年度性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8.1%下降到2020年的25.8%,但距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控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地方性法规助力实现控烟目标

  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已提前达到成人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的目标。

  自2015年6月1日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施行以来,北京市无烟环境建设持续向好,广大市民文明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成人吸烟率逐步下降。2021年北京市第四次成人烟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成人吸烟率为19.9%,吸烟人数比《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出台前减少了63万。北京提前九年实现了“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

  同样实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的还有上海。自2017年3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施行以来,上海成人吸烟率已连续七年下降,2020年为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

  而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原主任、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垣看来,京沪能提前实现控烟目标,重要原因之一是两地均进行了全面无烟的地方立法。

  鉴于此,姜垣认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控烟目标,应当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全面无烟法规。同时,还应将戒烟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升戒烟服务的可及性。

  健康融入万策理念已逐步形成

  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施行。民法典第一千零四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健康权。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权。

  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草危害,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现了未成年人控烟立法诸多“零的突破”。其中,第十七条将烟草的定义扩大到包括电子烟。第五十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烟、酒和彩票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或者彩票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证件。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吸烟、饮酒。同时,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未成年人控烟问题上还设定了严格的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和第一百二十四条分别作出规定。

  伴随着法律的实施,全社会对于健康权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携手控烟,一些行业已经实现全面禁烟,比如飞机、高铁、动车等,此外,还有5%的普速客车也开始禁烟。

  值得一提的是,除北京和上海的成人吸烟率已经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任务外,广东深圳等全面无烟立法城市也已经实现该目标。目前,陕西西安、浙江杭州、河北秦皇岛等地也实现了室内全面禁烟的控烟立法。通过无烟法律的实施、宣传倡导和社会共治,控烟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据上海市控烟协会副会长陈德介绍,在上海,不少行业部门在制定或完善相关领域法律法规或政策规章时,将控烟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其中。如,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规定,在滨水公共空间内吸烟的,应当在指定的吸烟点进行。由上海市道路运输局修订的《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乘坐规则》自2021年12月28日起施行,其中将“乘坐公共汽车和电车禁止吸烟”的内容新增“禁止吸烟(含电子烟)”。

  “这些都说明,良好的控烟社会氛围和健康融入万策的理念已经逐步形成并付诸行动。”陈德说。

  需加快国家层面无烟环境立法

  在中国政法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于秀艳看来,法律是控烟的基本保障。

  “我国已经有很多地方制定了控烟法规规章,其中有很好的无烟环境规范,保护人们不受二手烟草烟雾的侵害。”于秀艳同时指出,这种依靠各地制定地方性立法控烟的成本太高,还是应当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议再次将无烟环境全国性立法提到日程上。

  于秀艳还强调,近年来随着行政体制改革以及执法权下沉,执法机制也有所变化,因此许多地方的控烟相关执法职责也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控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在推动日常落实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控烟意识,扩大执法效果,使法律落到实处。”于秀艳说。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