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四力”的扎实践行与文学呈现

发布时间:2022-05-25 14:12: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文学】

  “四力”的扎实践行与文学呈现

  ——读陈启文报告文学《血脉》

  作者:潘凯雄(文学评论家)

  陈启文的报告文学作品《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讲述的是数万名建设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用水之困,克服重重挑战,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对港供水生命线的真实历程。

  这是一个深度调查文本,创作难度极大。从采写对象看,由于这项工程的特殊性,特别是为了保护水质不受外界污染,整个工程从20世纪60年代启动以来,一直都是在严密的、封闭式的管理状态下运行。直至2021年4月21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光荣称号后,这个“建设和守护香江供水生命线光荣团队”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半个多世纪的过程,予以一次性采访和表现,其难度可想而知。

  就这项工程实施本身而言,以下显著特点也足以显现出对其予以全景呈现的难度。一是时间跨度长。自1963年12月周总理作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的重要指示开始,整个工程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另辟蹊径的大改造,历经近60年岁月淘洗和三代人的艰苦奉献。特别是首期工程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大都已经作古,一些采访称其为“抢救性”毫不为过。二是工程实施的初心是为了香港同胞摆脱严重缺水的困境,而当时香港还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因而工程的实施就已然不是一项纯粹的水利工程,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从文学创作本身而言,这部作品呈现的对象是一项充满了科技含量的水利工程,又必须遵循报告文学文体的基本规律,因而科学与文学两种几乎截然不同的叙事如何兼容?既要保证表现对象总体的客观真实,又要展示文学表现的生动形象,这个尺度与分寸的拿捏不容易。

  面对上述难题,陈启文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努力抵达当年的一个个施工现场,全力追寻工程不同时期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如此寻寻觅觅,总体上还原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完整的艰辛历程:近60年来,先后有3万多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和管控。他们接力传承,精心守护,先后四次对工程进行扩建与改造,使供水能力提升30多倍、水质安全得到根本保障,不仅惠及沿线各地,更是满足了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助力香港经济腾飞,保障香港民生福祉,支撑香港繁荣稳定。

  作品灌注着作家艰辛的采访心血,这是“脚力”与“眼力”的扎实践行;也展示出他总体结构与精心剪裁的功力,这是“脑力”与“笔力”的用心呈现。《血脉》给我留下“保全景选场景,挑头羊类群体,重效果兼辐射”的突出感觉。所谓“保全景选场景”,说的是既宏观展现工程四个阶段不同的总体特征与完整风貌,又选择每一阶段中最突出或最艰难的一两个局部为重点;所谓“挑头羊类群体”,说的是在工程四个不同的实施周期中,各挑选一两位领军人物予以重点状写,而其他参与者则归类呈现,比如技术设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施工建设队伍等;所谓“重效果兼辐射”,则是突出工程每期的直接效果,兼顾工程沿线的连带效应。如此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科学与文学叙事相结合,使得作品具有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整体格局,历史感、现场感与当下性兼备的纵深效果。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