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群众文化活动这十年: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发布时间:2022-04-26 10:08: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伴随着歌曲《少年》欢快的旋律,国家体育场内,一场长达30多分钟的广场舞热烈展开。舞者既有垂髫小儿,也有白发老者。鸟巢瞬间变成一个大型广场舞舞台。

  北京冬奥会虽已结束,但开幕式上的广场舞令人记忆犹新。人们记住它,不仅因为这一活跃于公园、广场甚至乡间地头的群众文化活动登上了“世界级舞台”,更因为普通群众的本色表演,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健康、快乐与自信。

  目前,我国广场舞活动参与者已突破1亿人。2018年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全国广场舞展演,均吸引了超过3500万人次参与。热热闹闹的广场舞是我国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除了广场舞,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中国老年合唱节、“群星奖”评奖及作品巡演、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大大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1.从观众到演员,群众站到了舞台中间

  夜幕降临,“长岗坡”牌坊前的小广场热闹起来。璀璨的灯光,把周围的一切照得通明。跟着音乐的节拍,人们扭腰、踢脚、甩头、转身,不一会儿,就汇聚成一个巨大的广场舞方阵。离广场舞方阵不远处,有人在对着麦克风唱歌,歌者面前立着环形补光灯和夹着手机的三脚架,一场网络直播正在进行。

  这是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的一个普通夜晚。最近几年,当地群众似乎不再满足于坐在电视前被动地欣赏文艺节目,他们开始走出家门到广场上舞起来、唱起来,让自己成为文艺活动的主角。

  65岁的肖碧能是长岗坡广场舞团队中的一员。长年在农村务农的她,几十年里,生活轨迹基本上是从家里到田里两点一线,没有社交,没有休闲娱乐。10年前,肖碧能在城里第一次看到广场舞时,被深深吸引住了。她挪动脚步,躲在人群后面,跟着扭动起来。从最初的不好意思到如今跳舞时总要站在最前面,肖碧能通过跳广场舞,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增加了自信。她带着100多人的舞蹈队经常到周边村子进行公益演出,还用短视频记录下跳舞时的全情投入、休息时的放声欢笑,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80多万粉丝。

  像肖碧能一样,用跳广场舞“放飞自我”的普通群众还有很多很多。2021年,在“舞出中国红”全国广场舞展演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共举办广场舞活动11.5万场,参与人次约1.72亿。广场舞是老百姓生活的鲜活缩影,动感的音乐、欢快的舞步,彰显出他们的文化追求,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广场舞更能体现基层群众“文化觉醒”的是“村晚”。李春军是辽宁省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村民。从1996年到2022年,他连续27年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村晚”。每年“村晚”上演,正值天寒地冻,可村民们参与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从最初只有十几人到现在有160多名演职人员。

  与专业文艺团体创作的晚会相比,“村晚”从形式到内容都稍显粗糙甚至简陋。为什么“村晚”长盛不衰?李春军说,节目都是农民自己创作的,这让“村晚”有了生机与活力。从农民视角看,以前在台下当观众,如今登台当主角,“感觉不一样,有了种当主人的感觉”。一些农民表达得更直接:“我登台、我演出、我快乐!”

  如今,“村晚”已遍地开花,成为闻名全国的公共文化品牌。2021年,全国各地举办“村晚”9522场,参与人次1.24亿;2022年,全国各地举办“村晚”约12000场,参与人次1.18亿。专家指出,以“村晚”为代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机制优势逐渐凸显,群众自发性和政府引导性形成有益补充,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

  2.从线下到线上,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十余年里,李春军举办的“村晚”,现场观众多时能有两三千,少时不过数百人。相较之下,2021年农历小年举办的晚会《我的“村晚”我的年》,由于采用了云直播的方式,线上参与的人数就超过了7700万。通过网络联动,“村晚”从区域“小欢喜”走向全国“大联欢”。

  过去十年,群众文化活动插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翅膀,活动阵地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影响力不断扩大。比如,2019年第十八届“群星奖”评选期间,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等云平台,主办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群星奖”的台前幕后,线上观众达6319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群星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样在2019年,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为群众打造“云上合唱”平台,线上访问量达612.5万人次。

  2021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推动“居家舞”活动在线上持续开展,引导各地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群众积极录制自创自排舞蹈或学跳舞蹈的视频作品,群众上传作品3745部,播放量超3亿次,涌现出众多优秀广场舞作品和广场舞团队。

  让群众唱主角,群众的创作热情便得到激发。近几年,第十七届、十八届“群星奖”评奖活动,共评选出《一条叫做“小康”的鱼》《敲起琴鼓劲逮逮》《扫街》《阿婶合唱团》《亲!还在吗》《哎呀呀》《丰碑》《一分不能少》《保卫娘子关》《和·鸣》《红高粱》《打扁担》《村官三把手》《看见自己》《赤子归心》等40部优秀群众文化作品,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不同艺术门类,展现了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的成果。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带动各地开展歌咏活动约5.76万场,参与人次超2.63亿。2022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展示活动,在全国各地举办新年画展览7580场次,参与人次约1295万。

  3.从蓝图到现实,文化惠民走深走实

  过去十年,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投入,群众文化活动的短板不断得到补齐。

  2017年,原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关于群众文艺工作的首个五年规划。《规划》从推出作品、开展活动、完善机制、壮大力量、加强管理五方面对群众文艺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各地根据《规划》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如北京市出台“1+3”公共文化政策和《北京市优秀群众文化项目扶持办法》,湖北省制定《湖北省繁荣群众文艺“双百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省印发《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创作及评奖办法》……群众文艺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这是村歌、“村晚”、广场舞首次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

  有政策支持,也有资金投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涉藏工作重点省、新疆南疆四地州以及上述范围以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辖乡镇,每两个月配送一场以地方戏为主的演出,每年为12984个乡镇配送约8万场戏曲为主的演出,总补助资金累计约16.35亿元。目前,戏曲进乡村工作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常态化趋势初步显现,基本实现了有机制、有经费、有团队、有剧目、有观众,演出场次逐年增长,乡村覆盖率稳步提升。

  人才缺乏一直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短板。过去十年,文化和旅游部依托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计划,持续加强群众文艺人才培养,2016年至2018年共举办约20期群众文艺骨干培训班,并结合公共文化巡讲和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等远程培训,累计培养群众文艺人才上万人次。各地对群众文艺人才的培养也逐步展开,队伍不断壮大。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