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屋,为心灵搭建栖居之所
主理人谈主题书店的特色化发展与探索——
书香满屋,为心灵搭建栖居之所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编者按
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从“倡导”到“大力推动”再到“深入推进”,体现着重视程度、推动力度不断强化。
近年来,实体书店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然而,坚守者众、创新者勇,一批主题书店凭借“分众化、精准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逆势而起,渐成气象。记者走访了几家主题书店,通过三位主题书店主理人和几位书店爱好者的故事、感悟与心声,放眼实体书店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期待更多爱书人对书店、图书、读书的关心、关爱与投身。
【记者观察】
到主题书店来一场“沉浸式”阅读,已然成为都市青年生活方式的新选择。每个主题书店背后都有一位书店主理人,他们怀揣对阅读的热爱及鲜明的运营理念,带着精心打造的书店“扬帆出海”。主题书店能为实体书店的发展提供一条“突围之路”吗?让我们在三位书店主理人的探索中寻找答案。
幽默书店主理人岂航:且读且乐,满足开心“刚需”
2021年6月,“幽默书店”的招牌刚挂出不久,就因自带流量的店名引起大量关注。书店主理人岂航在图书出版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开一家有意思的特色书店一直是我的梦想。”
幽默书店是北京发行集团下属新华文化公司策划的主题书店,也是国内首家以“幽默”为主题的书店。
“这个事情我构思了四五年。”谈起开店初衷,岂航表示,幽默文化在国外根深蒂固,但在内敛的中华文化中相对缺失。他便想到以书店为载体,让更多人感受幽默的魅力。
在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幽默书店里,幽默的事物随处可见。各色哈哈镜、解压玩具、文创产品,或喜感或萌态,让人不禁露出笑容。而在店内“唱主角”的,是各种有趣的小说、漫画、笑话合集等大众读物,还特别设置了幽默漫画展览专区。岂航说:“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人都会面对压力,大伙儿还是希望找一些放松的途径。幽默书店,就是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文化空间。”
满足大众喜好的同时,幽默书店也注重呈现一定专业性,特地设置了喜剧理论、喜剧美学类书籍专区。
书店开业后,除了大众读者,很多喜剧专业人士、喜剧爱好者也慕名而来。最让岂航欣喜的是,开业没多久就有几家书店想加盟,这让他看到了打造连锁品牌的希望。
3月29日,岂航拿到了北京市朝阳区“一业一证”改革后的第一张综合运营许可证,年轻顾客期待已久的潮流饮品终于可以上架了。岂航说:“我想继续保持幽默的特色,融入咖啡茶饮,再把读者见面会、喜剧、脱口秀、即兴表演、解压漫画培训等项目也囊括进来,给大家带来更多快乐。”
“跨界”书店主理人彭明榜:左手诗歌、右手签名本
小众书坊、雍和书庭,分别售卖诗歌、签名本图书。这两家主题书店有一个共同的主理人——彭明榜。
媒体行业出身的彭明榜认为,书店也是一种媒介,也该利用媒体平台予以全方位打造。记者看到,小众书坊的微信号、视频号更新频繁、“营业”积极。“主题书店想要动起来,需要‘折腾’。”彭明榜说。
怎样兼顾文化情怀与商业运营?彭明榜试图找到答案。他告诉记者,小众书坊已开业近5年,原型是一家主打中国当代诗歌的出版公司,图书出版、销售、宣发,已经形成了闭环。因此,小众书坊开业后,盈利模式、口碑打造都非常成功,已经成为北京诗歌爱好者的线下聚集地,很多诗人会选择在这里发售自己的诗集。“小众书坊90%的收入靠卖书、出书,我们有打通诗歌圈内资源的能力。而且,书店面积小,租金压力也小。”他说。
雍和书庭是国内第一家签名本主题实体书店,创办于2019年12月。虽然开业刚一个月就遇上疫情,但由于定位精准、具有独特性,吸引了许多作者和出版机构前来举办新书分享、签售等活动,逐渐培养起一个喜欢签名本的固定读者群。现在,书店每周都会迎来两三位作者为读者签书,既扩大了社会影响,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
彭明榜觉得,主理人的运营思路非常重要:“主题书店就像中医诊所,一定要有一位‘老中医’坐诊,才有可能盘活这个领域。”
码字人书店主理人苏皖:融入环境,做出“在地文化”特色
码字人书店在北京有三家连锁店,因为“戏剧·电影·诗歌”的碰撞,在北京文艺青年中小有名气。正值周末,当记者踏进码字人书店和平里店时,立即被迎面而来的安静氛围感染了。这家位于工业文化遗产园区内的书店共有两层,设置了20多个阅读卡座,全场座无虚席。
书店主理人苏皖告诉记者,自己这三家店风格各异,都是根据所在地点“量身定制”的:和平里店在老厂房改造的新园区里,突出创造创新的特点,主打戏剧、电影、诗歌主题,希望成为青年创作者的大本营;王府井店所在的百货大楼和平菓局营造了一片老北京风格的复古街区,因此那家店着意突出北京风情、传统文化,精心选择了很多关于北京历史风貌、物候节气等主题的书籍和活动,旨在打造一张可供沉浸式体验的“北京名片”;郎园Vintage快闪店所在的园区有很多广告和影视公司,选书便侧重电影、设计、艺术和职场心理,是职场人士身边的“书房加油站”。“实体书店要扎根社区、融入环境,做出‘在地文化’特色。”苏皖说。
“我觉得,数字化、互联网的冲击会变相推动实体书和实体书店变得更好,激励我们深入挖掘实体书店作为文化现场的价值,提供更具稀缺性的服务。”苏皖感叹道,“毕竟,灵感碰撞的人际交流、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还是要来现场感受。”
“码字人选择做‘小而精、小而美’的主题书店是量力而为。”苏皖分析,“书店发展的路远不止一条,买手型、公园型、剧场型、会员书房型……都是可行的探索方向。”她表示,码字人将在“书店+戏剧”的方向上走得更深入,会建造自己的小剧场,创造自己的剧目和IP。
【一线讲述】
主题书店,鲜活的文化现场
讲述人:中国传媒大学2021级本科生、码字人书店兼职店员王沐青
2019年,第一次来到码字人书店时,就因为“戏剧·诗歌·电影”的主题很符合我的爱好而印象颇深。2021年暑假,我来到码字人书店做兼职。
我的工作包括整理书架、结账、帮会员借书还书、制作一些简单的饮品,等等。第一天上班,准备闭店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竟然还有一个客人。那时已经过了关店时间近二十分钟。他眼睛红得像只兔子,手还放在键盘上,有点可怜地问我:“我能再待一会儿吗?”我想,书店应该是一个给他安心和温暖的地方吧。
书店的蓝色书墙上有一整排关于戏剧的书,有成套的莎士比亚全集、彩虹色的贝克特全集等。从选书就可以看出主理人的用心——这些书并不全是吸引人买走的,而是可以坐下来慢慢看的。
书店经常会举办有意思的戏剧活动,在我工作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安排了两场演出。在书店进行戏剧演出有些像灰姑娘参加的舞会:当书架和桌椅被挪开,再打开聚光灯,这里就变成了一个舞台,见证着“奇迹”。
能在今天开一家实体书店并且坚持下来,真的很不容易。主题书店不再只是一个卖书和看书的地方,而是如主理人说的那样,“是一个鲜活的文化现场”。真希望这种鲜活能感染更多人。
用文字和视频记录“书店风景”
讲述人:“书萌·书店行”创始人孙 谦
今年是我踏进图书行业的第17年,也是我踏上“中国书店行”的第4年。2018年,我辞职休整,和朋友们一起开启了“中国书店行”之旅。我带着刚满4岁的孩子,开着一辆书店过去送货用的面包车,从佛山一路沿海北上,历时一个月,走过17座城市。四年来,我们自驾走过了祖国51个城市和地区,共计走访200多家书店,发现它们的亮点,享受其中的乐趣。
和我一起“书店行”的石头,开书店已27年,先后给书店搬过5次家,直到7年前狠心买下老城区一处房产才算安稳了。石头的书店是一家以杂志为特色的民营主题书店。他对各种杂志都如数家珍,知道哪种一定卖得完、哪种放久了更值钱。但他从不溢价卖杂志,他说要让爱杂志的人们买得起。
石头告诉我:“杂志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周转快、种类多,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都要记在脑子里。但也正因为周转快,所以客人来的频次高,一来二去,店里的流水就高了。”
“盛厦,阿来老师下午要去书店做活动吧?新版的《尘埃落定》签名版帮我预定10本呗。”“只有5本啦,太火爆,没库存了……”这是我和杭州纯真年代书吧店主盛厦之间惯常的对话。这家以活动丰富著称的书店,在第二代店主的操持下,正焕发勃勃生机。
北京有家专做古旧书的书店,叫布衣古书局。自店主胡同2002年创办书局起,转眼20年了。他说,古旧书是个小圈子,书局辉煌的时候,线上会员有十万之多,现在,估计只有1000人左右了。但他总觉得,这事儿得有人做——只有年轻人喜欢上了古书,古书才有未来。疫情后,他的店搬到了北京东城南阳胡同,应了那句名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我们经常去胡同里找他聊古书。
正如钟芳玲在《书店风景》中所说,“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书店风景”。我的视频号开通后,我带着摄影师采访了许多位主题书店创始人。我总觉得,只要有人通过它们关注书店,我就要坚持做下去,因为这个行业值得。
让“推理”不再是文学的孤岛
讲述人:推理小说作家、原上海孤岛书店店主时 晨
推理小说品类自爱伦·坡开创以来,百余年间一直备受读者喜爱。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诸多名作,推理文学越写越奇。近几十年来,推理小说发展得愈发繁盛。在这样的环境下,专门售卖侦探推理小说的书店就应运而生了。
身为资深推理迷和推理小说写作者,我对这类书店心向往之,渐渐冒出了开一家推理小说书店的想法。当一切变为现实,看着满墙心爱的推理小说,我感觉一切辛苦都得到了回报,那种幸福感无与伦比。
经营一家主题书店,与其说是一门生意,不如说是一种情怀。开业第一天生意不错,网上热度也挺高。时间一久,书店就门可罗雀了。好在我只是想给推理迷提供一个理想空间,顺带也完成自己的梦想,开业之初就做好了亏本的准备。
2022年3月,孤岛书店停业了。有一位去年4月曾远道而来的读者在社交媒体上私信我,发来祝福:“希望中国推理迎来收获的季节,希望推理永远不再是文学的孤岛。”正因为这些支持,我觉得一切困难都不算什么。
这段经历虽然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但它给我带来的东西,足以让我铭记一生。期待未来能和读者们在下一个“孤岛”相聚。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于北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