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

发布时间:2022-04-07 10:11:00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王晓莉

  核心阅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现实举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实施中长期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

  2021年1月13日,农业农村部提出,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现实举措。但是,在过去的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前一些惠农工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既有“钱”的问题,或者说,国家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事关“人”的问题,可以讲,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等出现“最后一公里”问题,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可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实施中长期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

  “最后一公里”现象存在的原因。乡村振兴战略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内涵着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然而,在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三大工程”中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

  在硬件方面。一是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未分类直接清运”的情况占比过半,资源化利用率不足三成。对于日产垃圾上规模的县域,焚烧发电项目深受地方政府欢迎,产生了重“集中”、轻“分类”的反向激励。在一些缺乏发电项目或不具备发电条件的地区,仍采用简单填埋或直接焚烧的方式,对城镇填埋场及垃圾渗滤液处理能力造成极大压力,二次污染严重。二是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地区差异非常明显,中西部地区普遍缺乏处理设备,农民对污水处理的认识还比较淡薄。主要成因有,设备和管网建设投入高、专业管护人才缺乏、村庄过往缺乏规划、技术过度参考城镇经验等。部分村庄采取了自建污水处理站或渗水井的方式,但条件简陋,存在渗水隐患。三是卫生厕所改造方面,“一刀切”式的推进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不服”,甚至招致农民的抵触。最大的问题是用水,出现了因缺水、无法上水导致的改而不用、用后更不卫生等情况。目前在干旱、寒冷地区已进行试点探索,但其广泛适用性仍待时间检验,不少地区的改厕进度严重滞后。

  在软件方面。一是工程建设中政府“大包大揽”,缺乏农民的实质性参与。在过去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期间,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效,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投入,但相比之下,农民参与度普遍较低。调查发现,近三年来实际参与过村庄环境治理的农民仅占半数,明显低于村两委换届选举和红白喜事的参与度。受访的县乡村三级书记普遍反映,干部“一头热”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农户自家马桶坏了也要找政府的情况。二是工程管护资金短缺的现象突出,缺乏长效运行维护机制。政府大多只负责村以外的资产维护,村内的资产则主要由村集体和群众共担,包括保洁员工资、污水处理站建设、污水管网运行、厕所粪污抽运等。调查发现,三大工程的运维费用已成为村务支出的重头,有的村集体甚至入不敷出,出现了拖欠保洁员工资的情况。

  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之策。在过去的三年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面全面推开,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但是,在今后的五年行动中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须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并辅以本土技术支撑的治理创新机制。

  首先,树立“分布式、在地化、资源化”的农村垃圾治理理念。走出“最后一公里”困境的根本在于治理理念的转变,要走出盲目照搬城市的“就垃圾治理垃圾”的思维,探索化整为零、微循环再造的分布式、在地化、资源化的治理新思路。最近几年,一些民间机构已经做成了“垃圾不出村”的零污染乡村试点,其经验值得重视。关键做法是以村为单位进行垃圾的在地化循环,支撑技术是低成本、高适用性的微生物技术,如酵素。其他有害垃圾可以采取集中回收处置。

  其次,进一步完善激励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设计。一是在政策设计环节要更重视“实操性”,确保农民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得以落实,完善信息公开渠道,切实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二是将农民参与情况纳入基层干部考核,与干部奖惩、晋升等挂钩,例如将改厕的运行使用效果和群众满意度纳入验收指标。三是鼓励发展和培育专业的环境保护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社会组织,促进农民的组织化参与水平。四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志愿者的带头示范作用,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五是鼓励农民学习短期可见效的“小”“微”技术,如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受益的环保酵素技术。

  再次,进一步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治理机制。一是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的归属,合理确定管护主体,在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的基础上,合理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政府予以验收奖补。二是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分类分区分内容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统筹安排土地增值收益及村庄整治所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地方以县、乡政府或行政村为单位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此外,逐步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分类分区分内容探索建立以市场化服务为主导的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模式和以社会化服务为主导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三是强化农民的集体文化认同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农村长期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得到扭转,这可谓是农民直观感受最强烈的村庄治理大事。要以此为契机,利用好现有的各类治理资源,鼓励村庄多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等相关教育活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意愿和能力,降低管护成本。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