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惠企纾困”?
3月29日上午,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情况的同时也聚焦经济;深圳在经历了一周“慢生活”后,现在正面临着全力解决发展的难题。在严峻疫情的形势下,怎样帮扶中小企业?怎样为它们纾困解难?
《新闻1+1》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共同关注:疫情下,如何“惠企纾困”?
主持人 董倩:上海出台的《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涉及6个方面、21条,最针对现实需求解决的是哪几条措施?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李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减轻各类企业负担,也就是说直接地短期内能够解决企业固定成本开支和减轻短期成本压力的政策,例如免税、降低房租等。其他政策比如金融支持也非常重要,但需要时间去落实,它的效果是逐渐发挥出来的,是相对中长期的政策支持。
主持人 董倩:规划有短期、中期、长期之分,眼下应急的这些政策和长远的稳定政策之间相容性如何表现出来?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李峰:这次的若干应急政策首先是解决流动性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之后是恢复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借助疫情发展新的产业机会,发展新的就业形态。 我们既要帮助企业恢复发展,并且希望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这样的思路。
主持人 董倩:如何看待上海“1+N”的政策?
(1:综合性的政策,立足疫情下如何“惠企纾困”,N: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李峰:疫情发展是动态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最后一段是兜底性的条款,意味着政策是开放性的,政策发布后,如果后续有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都应该通过N的方式纳入政策考虑范围。
主持人 董倩:前不久,受疫情影响,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按下了一周的暂停键,疫情过去之后,政府也推出了相应的经济恢复措施。3月25日,深圳市提出了30条针对性的细化纾困措施。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评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深圳的30条措施是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从内容看,不仅是纾困降成本,还包括帮助企业的研发改造和技术升级,深圳的措施既是应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是在培育经济后劲。
主持人 董倩:中央和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纾困解难的措施,要帮助企业解决生存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对企业来说,核心是能活下来,企业活下来的关键是现金流。这种情况下,就要帮助企业分担成本,让企业经营可持续,保住市场主体,保障就业。只要企业活下来了,员工没有被解雇, 经济大盘就是稳固的,即使有疫情的影响,但疫情过去后,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又可以恢复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