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科学观念演进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作者:王志刚(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点在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科学建立起本质的联系。李丽教授在其著作《科学观念在中国的历史演进研究》中阐明的“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科学发展”历史语境和国人科学观念从“知识—价值—文化”演进逻辑对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之间的本质关联做了深入的个案分析。
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底蕴与实现救国救民之历史任务的现代化。现代化在近代中国的传入与科学文化有着本质的关联。近代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资本主义开启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实现现代化任务具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而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现实历史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学习逐步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拓展,并深入至以科学和民主为代表的深层文化肌理之中。《科学观念在中国的历史演进研究》揭示了“科学”概念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契机在于救亡图存的文化诉求。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从一种知识体系上升为一种文化价值系统并力图使这种新的价值精神取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它意味着中国开始脱离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同时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底蕴。也因此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科学的旗帜、崇尚科学精神,并将其应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反对愚昧和迷信,争取一切知识分子为革命胜利而努力,开展自然科学的实践活动促进物质生产。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观演进的第一个阶段,即科学救国阶段,它涵盖建党初期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此阶段,人们认识到了科学的力量,但只是把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上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并且有科学万能和科学技术决定论的历史倾向。
科学作为兴国之利器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学运动。1956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之后提出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双百方针”。1978年改革开放吹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角,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里程碑式的战略以接力的形式引领不同时期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以及伴随着这种转变过程而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人自身的变迁。这种转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但现代化又远不能等同于工业化,它是由工业化导致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在政治、社会、文化、福利、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其二,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是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而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容易把蕴含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中的“物”的因素的重要性无限地加以拔高,从而忽略了“人”的要素的重要性。这种科学观演进中的人学向度到了新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观的系统化、成熟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不断由独立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背景转换和文化变迁,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和拓展,逐步趋向理解“科学”的“小哲学”向“大哲学”的视阈转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技创新竞争与对抗日趋激烈的情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功能、科技本质、科技战略、科技人才、科技体制、科技创新、科学精神等重要论述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科学观在演进和发展中实现全面化、系统化和成熟化。集中体现在,深化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提升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在21世纪,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国家赖以强大的根本依靠。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彰显科学技术的人本向度和生态向度。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倡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科学。中国科学观百年演进的“知识—价值—文化”理论逻辑很好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新时代科学发展中的历史意义。这里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着科学文化在内的文明形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涵,在于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近代史上尝试追求的现代化,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意味着在积极占有现代文明成果、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新文明形态体现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迅猛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在通过发展绿色科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体现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视角上重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平衡。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新生有赖于这种生态平衡,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本质关联之所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