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彰显力与美的文化内涵
作者:王庭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联络处处长)
近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奥林匹克频道推出的文化类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受到观众的欢迎。节目把艺术与体育两种“原料”创新搭配组合在一起,烹制出一道道饶有滋味的创意“菜品”,丰富了人们的假日文化餐桌。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以“融”为核心,从艺术视角展示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邀请艺术界、文化界、体育界的权威专家和研究学者组成顾问团,融入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以美培元、以体育人,共同为观众深度揭示奥林匹克力与美的文化与哲学内涵。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力图解读深谙于心的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的顾拜旦复兴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画家,顾拜旦本人也酷爱体育运动和画画,会弹钢琴;担任首届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是一位文学家,希腊的诗人维凯拉斯;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奥运会设有艺术比赛,顾拜旦本人还以笔名投稿了散文诗《体育颂》,获得艺术比赛金牌……奥林匹克诞生之初有如此众多被人津津乐道、与艺术有关的逸闻趣事,艺术与体育不是两条各自流淌的平行河流,两者都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必然存在许多交汇点,这一个个交汇点就是最具活力的创新点,也是洞察体育文化的观测点。节目聪明地体察到了这一点,在艺术与体育的交界处开掘出新意。
除此之外,这档节目还敏感地捕捉到了审美生态的变化。审美力的变迁在《北京冬奥吉祥物》这一集可见一斑。从北京亚运会的熊猫盼盼,到奥运会的福娃晶晶,再到冬奥会的冰墩墩,都选择了熊猫作为吉祥物,其设计表达却反映了国家发展的不同时代环境。如果说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展现了中国人开放、自信、从容的精神气度,那么新时代的吉祥物则更富有人文内蕴、时代精神。节目显然是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点,文艺作品既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又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满足中引领提升人民的审美,而不是在迎合中满足,增强精神力量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持久深沉的满足。冬奥会会徽的设计创意选取汉字“冬”,融冰雪运动、长城文化与春节文化于一体;火炬飞扬的设计灵感源自敦煌飞天……观众发现,体育不仅是外显的肢体运动,而且这么有文化内涵;奥运会的最大看点也不止于奖牌榜、金牌数的较量,还是包括一国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体现;艺术像水一样润物无声、无处不在,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发挥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无论是《品读〈掷铁饼者〉》一集中两位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李艳凤的飒爽英姿与雕塑凝固永恒的健美身躯形成视觉冲击,还是《仕女蹴鞠图》一集中“仙风吹下两婵娟”的昆曲演员,再是《冰嬉图》中妙趣横生的冰嬉动图和冰嬉表演,抑或是《北京冬奥会火种灯》两千年前西汉长信宫灯造型中的持灯宫女……可见节目对于形式创新的用心。而这些形式创新无疑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审美性。从已经播出的内容来看,每集虽然只有短短15分钟,却薄皮大馅,馅料十足。精选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与奥林匹克有关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设计等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剪纸、戏曲、杂技、舞蹈等艺术穿插点缀其中,邀请艺术与体育界专家,通过主持人与专家的对话、艺术与体育的对话、评论与创作的对话,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内核,也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最终实现了节目与观众的对话。通过创新形式和做精内容,节目不仅富有趣味性和审美性,还具备知识性和哲理性。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营造了冬奥会赛场外的火热氛围,又为体育吸粉,还为艺术扩容,更为国家塑形、人民立心,在艺术与体育的跨界融合中实现了多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