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师”培育新品种
【新春走基层·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②】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春节假期刚过,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就忙活了起来。
“好看吧?它们叫作‘紫晶米’和‘赤晶米’”,看到记者对着玻璃器皿里深紫色和胡萝卜色的大米反复端详,陈乐天院长主动做起了讲解员,“这种大米可不单单是好看,营养价值还很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花青素和虾青素,是我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水稻新种质。”
陈乐天告诉记者,在华农,中科院院士刘耀光团队开发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实现同时对多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良。“就说杂交水稻吧,使用这套技术,能够使原本需要不断杂交、回交,耗费5到10年的纯化后代、得到相对稳定株系的过程,缩短到2年左右!”陈乐天说。
说起自己团队研究课题的前景,陈乐天很乐观:“通过对远缘杂交不育基因的研究,辅之以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实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理论上讲,这种远缘杂种有30%到35%的增产潜力,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突破!”
“我们的工作就像‘编辑师’。”陈院长笑言,“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实验可能10次有8次都是失败的,没有捷径,只能不断积累探索。”
“马上我们就要去海南岛种地去了。”团队成员祝钦泷告诉记者,大家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南繁工作做准备。
什么是南繁?每年冬季春节前后,水稻育种人员都要去海南的陵水或三亚,利用当地水稻一年三熟的特点,进行农作物种植,以期增加种植批次,加快品种研发进展,这个过程就是南繁。
祝钦泷介绍,南繁过程中的水稻种植,跟农户们的生产性种植不同,需要分单株种植,针对每一个单株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取每个单株的叶片抽提DNA,再回到实验室进行下一步的基因研究。因此,南繁也可以被视为是新一年研究工作的开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主要针对没有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依据可能产生的风险申请安全评价。国家政策对基因编辑助力种业创新研究的不断跟进,让陈乐天颇受鼓舞。
“我们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是对目的基因失活,通过‘做减法’,快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利用基因编辑工具,进行基因替换和插入,通过‘做加法’实现作物的遗传改良。”陈乐天肯定地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