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是中国美学 细节里有文化自信
【观察者】
作者:杨子扬
杨子扬,80后影视导演,湖南卫视制片人。长期致力于舞台艺术、晚会创作研究,曾担任《“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等大型晚会总导演。
一台晚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境界,往往不是决定于舞台之上,更不取决于技术手段。从事晚会创作的工作者深知这一点,因为他们面对的有关晚会的“世界”,要比具体的舞台广阔得多、复杂得多。
一个现实的状况是:越来越少的观众会关注一台晚会请来了多少明星,也很少有人会因为绚丽的舞美灯光或某种舞台技术而喜欢一台晚会。从近几年全国电视台和互联网平台的各类晚会来看,“内容为王”依然是晚会创作最为重要的理念和实践目标,围绕着它呈现的创意和艺术内容,成为观众最看重的元素。这些年里,一群活跃在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青年编导和创作者,带着创新精神勇敢探索,成为这个领域走进青年观众审美世界的探路人。
当世界的目光愈发向中国聚焦,当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水平不断变化,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晚会创作者,不再满足于所谓“晚会体”。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青年主创人员坚持让多种艺术形式“为我所用”,从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话题中寻找晚会主题,努力用文艺致敬时代,将鲜活的中国故事加以凝练再娓娓道来。这样的做法,表明中国青年在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新之路上从未停歇,并力求展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生动的中国。
重大题材文艺晚会的创作,往往力求主题鲜明、内容精良、形式新颖。这并非易事,创作团队需要构建清晰的内容脉络,巧用多样的艺术形式讲述故事。2021年,“如何讲好百年大党的故事”成为晚会青年创作者的必答题。《百年正青春》晚会创作团队用长达半年的时间来作答。答案的诞生不是来自闭门造车、等待灵光乍现,而是来自“翻开书,沉进去;迈开腿,走出去”,他们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深入学习党史,吃透细节。团队对传统歌舞、话剧、音乐剧、朗诵等多样的视听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表达,充分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进行叙事、表意、传情,细腻深刻地刻画党史人物,高度还原历史细节。他们把创作的心路历程概括为“深刻领悟百年精神后的水到渠成”。
节庆类晚会需要摆脱“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雷同场面,寻找耳目一新又饱含深意的主题。只要能为主题所用,无论是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和手段,主创人员都可取其精华,用多元舞台包裹中国美学,展现文化自信。近些年,很多晚会创作团队在艺术呈现上不断出新,尝试户外实景晚会、舞台剧式晚会、大电影式晚会等形式,让传统文化通过新手段、新方式释放出年轻的活力,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美。
难得的是,越来越多的晚会青年创作者,注重把镜头聚焦于伟大时代下的鲜活个体,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与个体对话,让观众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于是,我们在当今的各类晚会中,看到了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看到了普通人之间遥寄思念的温情,甚至看到了在多年前地震等灾难中深受创伤的孩子如今成长为国家栋梁的动人故事。一个个可触可感的细节,带着文化味、时代味、青春味,通过各类晚会舞台,传向五湖四海,勾勒出一个国家伟大又可爱的形象,这便是晚会青年创作者献给这个时代和献给自己奋斗年华的礼物。
以文化人,更能凝聚人心;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希望广大晚会青年创作者珍惜这一方试验田,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为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相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精耕内容,注重创新性、艺术性、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晚会这一方小小的舞台,定能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
(本期选题支持:王胜昔、周洪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