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赤峰市巧解农业用水难题

发布时间: 2025-07-03 16:55:00 来源: 内蒙古日报

  6月28日,记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安庆镇皇姑屯村看到,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连绵成片。在这里,田间的大型蓄水池成为最大“功臣”,地表水、污水处理厂净化中水、河道冰雪消融水等水源汇聚于此,替代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

  “预计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196万立方米,与之前的灌溉方式相比,每亩地每年节省电费约90元,预计亩均增产150公斤,群众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松山区安庆镇副镇长范蔚萱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农业用水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条件、种粮成本与经济效益。

  赤峰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925立方米,不足全国、全区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属于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地区。作为农业大市,赤峰市多年来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0%以上,是地地道道的“用水大户”。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成为摆在赤峰市面前的必答题。

  赤峰市以农业节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综合施策,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

  为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赤峰市聚焦四项举措,打好农业节水攻坚战,制定《赤峰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赤峰市农业用水管控考核方案》《赤峰市水资源可利用量分配指标》等政策文件,以工程、机制、农艺、结构等“四节”措施,全面实施农业高效节水行动,推动农业用水量逐年下降。

  ——以工程节水提高效能。实施英金河等6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善灌溉面积27.7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000余万立方米。

  ——以机制节水激发活力。建立健全农业用水定价、用水管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工程管护四项机制,实施改革面积788万亩。目前,赤峰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原来0.567提高到0.645,农业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以农艺节水技术赋能。在喀喇沁旗、元宝山区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示范区500亩,集成物联网墒情监测、精准配肥等系统,实现水肥利用率提升40%、亩均节水50立方米。

  ——以结构节水优化布局。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以压减农业用水总量,落实耕地轮作面积近80万亩,调减甜菜、马铃薯等高耗水作物近10万亩,杂粮杂豆等节水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20万亩以上。

  多措并举下,赤峰市农业节水工作成效显著。

  在松山区哈拉道口镇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成效清晰可见,占地3万亩的示范区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水价计价有依据、信息化管理有手段、节水补贴更积极”的良性循环。

  “通过推广该项技术,每亩地用水从以前260立方米降至120立方米。同时,我们建立了‘基础电费+管理费’的差异化水价体系,村民们形成了‘省水就是增收’的共识。”赤峰市奉禹拓水水利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麻宏勋说。

  据测算,2024年,赤峰市农业节水达5亿立方米,较2023年下降8%。

  做好农业节水文章,还需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到节水优先、量水而行。

  赤峰市以“田块并大、水利畅通、地力提升、智慧管控”为目标,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打造“节水增粮、生态富民”的赤峰样板。通过配备四情监测、自动灌溉控制、智能水肥一体化、全程可追溯等设备,提高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梯田改造、节水灌溉等措施,实现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100至500公斤、增收600元以上。

  目前,赤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783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35%。

  从“蓄水扩容”到“水权赋能”,从“用水大户”到“节水标杆”,从“黄土旱地”到“希望田野”,赤峰广袤的田野上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记者 王塔娜)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