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江苏传统村落保护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4-04-12 15:45:00来源: 新华日报

 

  4月的江苏迎来最美的季节,驱车行驶于江南,一座座传统村落依山傍水、串珠成链,“水韵江苏”之美在这里充分彰显。

  月初,经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评审,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对外公示,我省昆山市榜上有名。此前,我省的宜兴市、苏州市吴中区两地也已入选。

  目前,江苏已有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认定554个省级传统村落,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从“单个村落保护性开发”进入“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新阶段。

  保护利用为何要“集中连片”

  一尺花园咖啡、半山诗雨民宿、奈也手工作坊……走进昆山市歇马桥村,各种新潮业态林立,网红气质扑面而来。这几年,年轻人回村的越来越多,村里通过在村落周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方式,供不愿原址翻建的村民易地建房,将村民原有的房子回收集体,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文旅项目,这个传统村落从此变了样。去年村内接待游客8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2万元。

  变了样的不止一个村。绰墩山村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团队,将村内荒废的4栋民房改造成昆曲学社,定期举行昆曲公益演出;姜杭村打造“太极水村”品牌,每年举办姜里文化庙会,不仅成为淞南地区四里八乡的重大节会,还吸引了大量游客……

  昆山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省级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总体分散、局部聚集的格局。记者发现,尤为难得的是,尽管都是水乡,但每个村的“主打产品”不尽相同,文化气质各异。

  “我们每年指导各传统村落所在镇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编制传统村落项目实施计划,加强项目实施督导,防止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修建性破坏现象。”昆山市住建局副局长黄毅恒说,去年,昆山各级传统村落实施项目20个,完成总投资额约1.9亿元。

  “单个传统村落规模小,内容单一,资源禀赋有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不同村落的发展定位、重点任务等也存在相似性,同质化严重,如果陷入恶性竞争,不利于持续保护利用。此外,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涉及住建、文体广旅、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存在条块壁垒。”黄毅恒说,这就需要集中连片保护,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开发。

  “江苏是全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先行地区,在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的省情特征下,村落保护难度较大,易受到开发建设的破坏。”省住建厅相关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财政部门和住建部门联合启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评选,正是为了探索传统村落更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新路径。

  自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甄选工作至今,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村庄数量精简、布局优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保留并发展什么样的村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恰恰能为此提供重要借鉴。

  “集中连片”有哪些难点

  悠悠太湖水,温润渎边夜潮地。地处沪宁杭三角中心的宜兴,辖区内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29个省级传统村落,沿山区、渎区、圩区不同区块分布,以村为单元沿袭出茶文化、紫砂文化等特色文化,如何加强这些村落的共生互动?

  “单个村落的保护提升是集中连片建设的基础,但集中连片打造,资源更全面、影响更大,将大大减少重复投资和内部竞争,更利于系统展示宜兴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宜兴市住建局村镇科科长裴淑芬说。

  然而“集中”二字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作为宜兴保护利用示范规划的编制方,一年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方遥带领团队,一直往返于南京与宜兴,深感实操不易,“国家层面2012年就开始评选传统村落,单个村落其实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但到了集中连片示范,国内各地情况就不同了,文件和导则只能提供行动索引,实际却要大量走访调研,详细摸排每个地方的特点,尤其需要因地制宜。”

  方遥讲了一个案例:他们团队在省内一座传统村落调研时发现,为还原村落历史风貌而铺建的青石路面,虽然古朴且有文化韵味,能够吸引游客,但当地村民却有不满,路面不平导致他们拖运采摘的杨梅时,常常发生果子掉落、轧坏的事。“这提醒我们,保护利用也不是一味保留,要在守正基础上瞄准百姓实际诉求创新。”

  集中连片的另一大挑战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比如,如何协调片区内不同村落的村集体收入差距,实现统筹发展。方遥发现,有的地区传统村落之间的村集体收入竟能相差5倍之多。

  发展的不平衡也就带来投入产出的问题。方遥指出,当前,对于不少传统村落而言,投入较大的板块主要有几块:最基础的是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例如燃气入户、雨污分流、环境整治等,在此基础上,协调房屋风貌、保护修缮文物等,也都需要花钱,而且有些开销并不少。

  以传统建筑修复为例,这是各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暴露的一大难题,更是村镇难以独立消化、完成的任务。苏州市吴中区住建局副局长庄勤华举例说,特别是私人产权的古建修复,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导致村民自行修缮意愿较低。此外,一些古建产权复杂甚至不明,也让修缮工作推进困难,社会资本即使有兴趣参与也缺乏途径。

  “传统村落建设发展相比普通村庄受限较多,而村庄的发展又面临现实需求。”庄勤华认为,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能在土地、审批、配套容错机制等方面形成基层可实施的具体制度文件。

  如何更好集中利用

  车行在苏州环太湖大道,青山绿水间,掩映着一个个古色古香、粉墙黛瓦的传统村落。大约半小时,可到达吴中区金庭镇南端的明月湾古村。“明月湾村古韵绵长,有‘五古’,除了古香樟树,还有古石板街、古宅、古宗祠和古码头。”石公村明湾党支部书记刘婧说,“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政府近年修复并对外开放黄家祠堂、瞻瑞堂等7栋古建筑。去年村里接待了24万人次游客。”

  作为江苏首个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示范县,吴中“家底”丰厚,有1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30个省级传统村落,数量均位于全省第一。这些村落集中分布在太湖沿岸,主要位于金庭镇(西山岛)、东山镇(东山岛)和香山街道。目前,吴中区已形成陆巷古村、明月湾古村、三山古村三大文旅产业集聚区,这些古村以景区模式管理、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集中连片,促进了各村落的联动,让村庄运营效果更好,也提升了整体区域效应。”庄勤华认为,要以“一盘棋”思维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探索建立全区传统村落资源一张图,实现吴中区传统村落资源的整合、管理、展示、宣传与创新利用。

  几名受访者不断跟记者强调,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传统村落拢在一起保护出新,而是通过科学编制示范区保护发展规划,将各村落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等内容进行梳理,按照内在联系打造旅游、产业、文化等节点线路,展示传统资源和文化,为村庄发展带来流量和商机。

  规划坚持“一盘棋”,操作中则要做好“活化+”文章。

  在采访中,三地不约而同提到同一个“破题”路径——应同步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方遥认为这一逻辑不难理解,“前者侧重遗存保护,而后者侧重产业发展,两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一不可,所以做加法,无疑能走出一条更优的发展路线,实现整片村落的活化利用、勾连互通。”

  “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从单个点拓展到集中连片区,工作模式也要从以前单一的物质空间保护转向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黄毅恒表示,可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住房条件改善、设计师下乡等工作都进行有机结合,整体打造、系统培育。比如,昆山计划形成“环阳澄湖蟹乡培育组团”“巴城昆曲传承培育组团”等8个培育组团,集成投放各项资源,统筹建设保护发展项目,发挥资源整合和集聚发展效应。

  怎样实现从保护到振兴

  去年起,我省启动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促进传统村落之间协同互动、优势互补,带动整体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数量超过1000个。

  “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最终目标。“集中连片”仅仅是现阶段的探索手段,放眼长远,究竟该如何守护好传统村落,实现从保护到振兴?

  裴淑芬认为,要继续探索机制,整合资源,调整“指挥棒”。比如,在镇村布局规划优化修编过程中,明确将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村庄列为特色保护类村庄,指导各板块扎实开展相关保护发展工作;将传统民居、传统村落等保护列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分项等。

  如何撬动更多资源“来乡村”,让更多老乡“留乡村”?“苏南各县区应发挥城乡要素流动频繁、社会资本活跃的优势,通过村银合作、项目融资和企业直投、产业投资等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富民增收,实现传统村落自我造血式的长效运营发展。”黄毅恒表示,一方面,应继续出台政策,投入财政资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还乡于民”“主客共享”。

  中国核雕第一村——吴中区舟山村吸引社会资本江苏蓝园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入驻,联合建立蓝园—舟山村文旅产业园,立足核雕文化,以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为配套,以贸易集市、直播电商平台培育基地为辅助,已吸引约500家核雕工作室入驻,实现线上销售额2.5亿元,总产值超4亿元。

  资本引来了,人才就来了。目前,吴中区各级传统村落累计吸引各类人才下乡创业近200人、本村村民就业创业1600余人,导入乡村研学、民宿、文创等各类业态超500家。

  “传统村落是生长型的,可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村落,未来也会成为传统村落。吴中已建立了梯队保护机制,不只古村落,有文化肌理和传统格局的村落,都会关注,持续扩大国家—省—市三级传统村落梯队,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面向未来的传统村落,逐步引入业态,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再生。”庄勤华说。(白雪 李睿哲 付奇)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