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又到一年春浇时

发布时间:2024-03-06 10:45:00来源: 山西日报

 

  有收无收在于水,灌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山西省通过大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现有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达到70%,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3,有力保障了全省65%的粮食和62%以上的经济作物生产用水需求,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2023年,省委、省政府从保障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作出新增、恢复300万亩水浇地的重大决策。按照省委、省政府全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的决策部署,省水利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全面推进农业灌溉提质增效实施意见》,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牵引,以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在全省建设一批“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推进全省农业灌溉提质增效。去年,山西省全年新增恢复水浇地60万亩,在全国率先出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有序推进30处大中型灌区续建改造,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抓好水利这个命脉,完善落实重农抓粮政策举措,坚决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目标任务。为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增和恢复60万亩水浇地的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山西省将以五大灌溉基地和两大灌溉片区为载体,全力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运行管理,支撑和保障山西省年产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

  大禹渡灌区:引水上塬润良田

  2月25日,位于山西省最南端芮城县的黄河岸边,大禹渡灌区枢纽一级站的5台机组在现场总指挥的调度下缓缓启动、运行,黄河水沿着约70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水管攀援而上,通过五级渠系,引上旱塬,滋润良田。

  “枢纽一级站是灌区的重要水源站,其改造对灌区发展意义重大。2月6日,我们对枢纽一级站2023年度工程改造机组设施开展试运行工作。一级站总共改造10台机组,目前已对其中6台机组进行试机,并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这6台机组完全可以满足春浇灌区群众的用水需求。”大禹渡灌区枢纽一级站负责人李昆说。

  为达到春浇上水条件,满足群众浇灌需求,大禹渡灌区积极谋划,及早部署,提前做好多项准备工作。以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2023年度项目为重点准备工作,自工程启动以来,各参建单位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不断优化土建工程与设备安装等工序,确保工程项目稳步推进。目前,枢纽一级站10台机组中6台机组完成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性能参数全部达标,设备运行平稳,完全符合枢纽一级站改造工程的预期需求,均一次试机成功。改造后,灌区总提水流量由改造前的16.3m3/s提升到20.74m3/s,日均增加提水量38万立方米以上,每天可多浇灌面积4000余亩,从源头上解决了供水不足问题,缩短了灌溉周期,解决了灌溉高峰期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

  早春的晋南大地,绿油油的小麦一望无际,阡陌纵横的农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南磑镇大禹渡联村农户周伟龙正在忙着浇地,“春浇一水,赛如施肥。黄河水浇灌的土地不易板结,丰收有保障!”周伟龙种植小麦、玉米共百余亩,一直依靠大禹渡灌区黄灌水作为浇灌来源,2023年玉米收成较上一年每亩增收200余斤。“希望大禹渡灌区一级站工程改造顺利,以优质稳定的上水能力保障今年收成节节攀高。”周伟龙充满期待地说。

  “大禹渡灌区坚持以灌区群众灌溉需求为工作中心,狠抓上水灌溉主要工作,保障粮食安全不动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面临的灌溉困难。2023年,灌区累计提水6275万立方米,浇灌受旱作物83万亩次,单日最大提水量超过百万立方米,创建站以来最好成绩。”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主任董曾武说,“随着枢纽一级站改造项目的稳步推进,灌区水利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改造后的机组运行效率大幅提高,供水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缓解了供水压力。同时,提高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能力,进一步优化了供水结构,确保了灌区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夹马口灌区:春水潺潺进田间

  春回大地,麦苗吐翠。2月28日,在运城市夹马口四大灌区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对进水闸、节制闸等设备进行调试,干渠、支渠、斗渠全线进水,灌区一年一度的春灌拉开序幕。

  据夹马口引黄灌区工作人员介绍,进入2月份以来,灌区就开始全面启动春灌准备工作,对6条干渠125公里渠道、57条支渠386公里渠道开始巡查,对7189处节制闸等灌溉设施进行调试、维修保养,确保各类水利设施关键时刻正常运转。另外,对重点地段的桥洞、倒虹吸、节制闸前等地段的存淤泥、垃圾、杂草,及时做好清淤清障工作,确保灌区春灌畅通无阻。

  夹马口引黄工程下辖夹马口、小樊、北扩、东扩四大灌区,受益范围涵盖临猗、永济、万荣3县(市)15个乡镇50余万人口,设计灌溉面积101.11万亩,是运城市主要的粮食产区和水果产区,工程充分发挥大型灌区“主力军”作用,为灌区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在小樊灌区,永济市张营镇康蜀村村民李崇旺正在用黄河水浇自家的小麦,他说:“经过探测墒情,需尽快灌溉,现在给小麦灌溉,能够有效防止倒春寒和夜间地温低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麦苗返青。浇过的小麦地黑绿黑绿的,未浇过的小麦地泛黄。去年麦秋两茬庄稼喜获丰收,看今年麦子长势,又是一个丰收年。”在一旁等候浇地的村民谢小茂说:“现在只要天气旱,渠道里就老有水,老百姓看见水心里就有底。”

  灌区流量需求程序按照“自下而上”:灌区群众需要水,上报给斗长,斗长统计好后上报到支渠长,支渠长汇总后上报给调度中心。供水流程是“自上而下”:调度中心将需水流量反馈给泵站,泵站根据流量多少决定开机台数,形成一整套市场化运营体系。灌区根据水情、旱情,及时制定灌溉用水调度计划,供水按照“先灌下游、后灌上游;先灌成片田、后灌零星分散田”的原则,为群众做好服务,设立了24小时热线,随时解决春灌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

  在东扩灌区,临猗县牛杜镇镇西村村委主任雷建宇说:“原来全村5000多亩的麦地,浇一茬至少要40多天,现在最多10来天就能够浇一遍。”村民雷小红正在用黄河水浇灌小麦。他说:“这黄河水浇地美太太,前些年用井水浇灌不仅成本大而且时间长,遇到大旱根本无法保障。我们家11亩小麦,这水说到就到,真是太及时了。”

  东扩工程自2020年建成运行以来,陆续关停地下水井162眼,有效制止地下水开采,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使夹马口灌区跻身百万亩大型灌区行列。

  潇河灌区:服务春浇不得闲

  一年之计在于春,田间地头春灌忙。雨水过后,虽然气温有所回升,可依然让人感觉到春寒料峭。在潇河灌区的田间地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老百姓,或扛着铁锹,或拿着除冰铲,在渠道上、田地间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时不时还能看到数台小型挖掘机舞动着铁臂,撬动起一铲铲黄土,加固着河水充盈满溢的渠道,唯恐田间毛渠开豁漏水;再看那汩汩清流夹杂着小块冰凌,顺着渠道欢畅激越地流入农田,深深地吸一口气,水过之处散发出一股大地回春特有的泥土味道,让人沉醉。

  潇河灌区是清洪两用、井渠结合的跨地市灌区,以引洪为主,缓洪蓄清,四季灌溉。灌区受益范围包括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区和太原市小店区、清徐县的11个乡(镇)134个行政村,是山西省主要的粮食、棉花、蔬菜生产基地。

  “潇河水属阳性,水好且质优,富含营养成分,对促进庄稼生产非常有利,人们素有‘浇灌一次潇河水,粮食稳产赛施肥’的说法。因此,受益乡村老百姓对利用潇河水进行春灌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潇河流域管理中心主任刘晓俊说。为全力搞好春灌服务,确保春浇工作顺利开展,潇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各条干支渠道对工程设施和启闭设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逐一进行了处置,确保渠道安全输水,有效提升灌溉水利用率。

  2月29日,潇管中心灌溉管理部部长雷旭峰跟水行浇到了榆次区永康村的地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浇生产事关民生民计,万万耽搁不得。”他说,“在灌溉引水期间,管理人员24小时坚守春浇生产第一线,对渠道不间断进行巡查,特别是对新改建地段和往年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要派专人进行应急值守,以防因冰凌滞水或水位抬升引发险情。”

  榆次区张庆村村民焦志国正在自家地里引水灌溉,他激动地说:“白茬地经过这一水的浇灌,耕种就不用发愁了。我家种了20余亩玉米,用潇河水浇灌去年每亩收了1500余斤,亩均增产300斤、增收400多元。今年播种之后各项管理要是都能跟得上,玉米肯定又能丰产增收!”说这番话时,憧憬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

  “今年灌区春浇生产预计将持续到4月上旬,累计引水量将达到500余万立方米,灌溉农田4.3万亩次。我们根据‘小流量、长时段’的供水原则,积极宣传发动,提早引水灌溉,努力扩大灌溉面积,为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水保障。”潇管中心副主任乔本峰说。(记者范珍 通讯员贾进杰 张志强 闫志长提供)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