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坚定主线引领 推动百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4-02-01 15:53: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当新年的阳光照亮苍穹,历史开始落笔新的一页。

  肩负光荣使命,耳畔听到难以忘怀的岁月回响——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地区工作指明了方向。随后,自治区推出的系列举措铿锵有力,全区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蒙古声音”嘹亮而悠远——

  述说历史 有形有感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今天,我要为我们广场舞队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正值寒冬,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嘎查的文化活动室内,数十名各族群众围坐一起,认真聆听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时传出的阵阵掌声洋溢着浓浓暖意。

  波涛蓄势,起于涓滴;事业成败,在于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实打实地抓,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2024年兴安盟将紧扣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以创建全国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地区为统领,全面践行‘七个作模范’部署要求,完成好‘两区一窗口’试点任务。”自治区人大代表,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苏和表示,要以绣花功夫建设好“一流边防线”,扎实做好全国第一批旅游促“三交”试点,精心实施在“五一会址”感受一次五一大会情景等红色教育“十个一”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更加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国家“两区一窗口”试点有名有实。

  “一部内蒙古地区发展史,本身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处长张慧媛娓娓道来。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她一直致力于做好文物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等一系列工作。“要发掘、保护、利用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多元价值,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讲好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张慧媛说。

  影响时代 扎扎实实发挥主线的引领作用

  新年伊始,一条喜讯从北京传来,北疆儿女欢腾雀跃——国家民委印发《关于命名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内蒙古16个地区和单位榜上有名。

  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民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占胜表示,2024年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各环节、全过程,力争到2027年,实现全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超过100个,自治区级超过1000个,盟市和旗县级超过10000个的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润物细无声”。

  大青山下,游客观赏特色歌舞、聆听民族团结故事,近距离感受民族风情。

  黄河岸边,“红色石榴”号主题公交穿梭在鄂尔多斯市大街小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和宣传画屡见不鲜。

  通过算发展账、惠民账和大力宣传阐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投身办好两件大事、团结奋进新征程。

  启迪未来 携手描绘民族团结进步壮美画卷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

  寒冬腊月,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看不见一个闲人,合作社内加工车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忙碌身影,乡村大讲堂里传唱着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

  “民族团结是我们村发展的秘诀。”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说:“这几年我们不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举办各类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

  1月24日晚,“京蒙协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开年大剧《国家的孩子》亮相国家大剧院,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向全国人民展现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可贵品质,全面展示了内蒙古的正面形象。

  “我们学校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的始终。”自治区人大代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九小学教师姬永玲介绍,音乐课上,师生引吭高歌《我和我的祖国》,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溢于言表;体育课上,孩子们你追我赶其乐融融,享受大家庭温暖的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了每一位师生的内心。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自治区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副市长葛根表示,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互学互鉴、互帮互助,以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为落脚点,持续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力量。

  逢盛世,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幸福,携手并肩向未来。回首往昔时一帧帧热血澎湃的画面,如歌岁月里一幕幕团结奋进的瞬间,汇聚成内蒙古磅礴的底气。北疆儿女心中有目标、脑中有蓝图,正全力以赴、逐梦前行!(记者 宋爽)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