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的“新追求”:打造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
又到了晒“成绩单”时候。
“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00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76亿元,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2%,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1月13日,宿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宿州市市长王启荣作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了上述数据。
千方百计夯实产业支撑,千方百计聚焦项目赋能,千方百计扩大招引成果,千方百计丰富服务业态,千方百计提升城镇品质,千方百计推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厚植生态底色,千方百计增进区域合作,千方百计深化改革创新,千方百计繁荣社会事业——报告用十个“千方百计”回顾了宿州市2023年拼经济、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所做出的努力。
2023的成绩亮点也扑面而来:
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实现“零突破”,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企业6次上榜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成立皖北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光伏发电装机282.9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55.4亿千瓦时、全省第4。独立建成全省首个直通上海双路由架构网络,入选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
331项重点工程加速实施、完成投资403.5亿元。获评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肉牛饲养量26万头、生猪出栏450万头、肉蛋奶总产99.5万吨,均居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5%,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350家、全省第一。预制菜产业园建成投用,预制菜企业达122家,产业规模131.2亿元、全省第一,获评中国预制菜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建立宿州淮北毗邻跨界林区联合林长制,萧县林业发展中心获评安徽唯一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实现“零突破”,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887家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增长99.3%。新设经营主体11.2万户、全省第3,总量达66.3万户、全省第4。安徽自贸试验区宿州联动创新区加速建设。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亩均论英雄”改革服务联盟。
2024年,宿州市怎么干?
新的一年,宿州锚定“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聚焦“追赶苏北、领先皖北”总体目标,以建设“三基地”、构筑“三节点”、夯实“两支撑”为重要抓手,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
报告提出2024年宿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完成年度任务,主要动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奋力聚产业,奋力抓项目,奋力扩内需,奋力强开放,奋力深改革,奋力提能级,奋力促振兴,奋力促振兴,奋力惠民生,奋力防奉献——“十个奋力”下,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的新画卷上看点满满:
产业上,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深入推进“5512”产业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大做强制造业主导产业集群,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0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超25%。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行动,“一县一业”发展县区“当家产业”。支持埇桥区聚焦高端制造和绿色智能家居做大产业集群,砀山县推动绿色食品和医疗器械等产业聚链成群,萧县推动功能性新材料和精密化零部件制造等产业集群式发展,灵璧县打造百亿级轴承产业集聚基地,泗县打造汽车零部件(农机装备)和光伏制造产业集群,宿州经开区做大做精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绿色造纸产业集群,市高新区打造算力产业集群。
项目上,把上项目、增投资作为经济工作头等大事,持续提高转化率、开工率、竣工率、纳统率。
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分层分级调度、季度观摩等机制,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超1000个。加快建设市高新区钛创新能源、泗县莱卡织造、埇桥区远景风电等重大项目,促进钱营孜电厂二期扩建、泗县泉为绿能二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实施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争利用省外资金突破千亿元,推进专精特新倍增行动。
打造中心城市上,瞄准“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目标,突出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快建设近悦远来的宜业宜居城市。
深入落实“大宿城”发展战略,实施主城区重点工程207项,年度投资301.8亿元。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8个,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4所、中小学校31所。对标新型建设城镇,四个县实施四大类重点工程102项,年度投资178.5亿元,推进合新高铁泗县段、宿灵泗输变电、萧县奥特莱斯、灵璧县新型产业基地等工程建设,促进新砀山中学、萧县凤城医院、泗县中心养老院等建成投用。支持泗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10个样本小城镇建设。
夯实“三农”上,接续实施“六大行动”,全面促进“五个振兴”,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大力实施“吨半田”建设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37.1万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打造国家、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实施“秸秆变肉”暨百万头肉牛发展行动,肉牛饲养量29.5万头、出栏量12.8万头,稳定生猪等畜禽生产。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2家、产值超30亿元加工园区1家、省级长三角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超5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至360家,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面向沪苏浙地区年销售额达500亿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