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设工业机器人展区 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展览亮点提前看
展区面积更大、企业数量更多、参展层级更高……12月6日至9日,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展览将在江苏南京举行。
一年一度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让世界再次聚焦南京。智能制造方面最前沿的科技、最顶尖的企业、最高端的装备齐聚展馆,将为企业带来出圈式的展示机会,给市民带来互动式的新奇体验。
全链式展现智能制造产业
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来自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390多家展商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代表企业超过40家……今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规模、能级、展品数量,均创历届之最。
展区主题是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关键要素。本次大会线下展览共设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及解决方案、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及配套产业等四大展区。“按智能制造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来分,与大会‘智改数转网联、数实融合创新’的主题也有关联。如何实现数实融合?通过4个展区传播了理念,也给出了标杆式的示范。”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专班展览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紧跟全球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最新趋势,紧贴广大企业智能制造发展实际需求,这也是展览举办的目的。”
智能制造产业链贯穿于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推进“智造”提质升级,创新与生态是关键点。
今年首次参展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从软件智能系统、硬件智能设备、新型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行业应用等方面展示创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助理周平介绍,截至目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70余家研发载体并与300家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在软件智能系统、硬件智能设备和新型生产工艺三大方面,涌现出近1000项创新成果。
企业把握出圈机会
自2016年起,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已在南京成功举办了七届。七年来,大会在国家级重大战略发布、国际和地区经贸合作、智能制造专业研讨以及展览展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智能制造合作、对外展示智能制造发展成效的国际化高端平台。
从展会找企业,到企业找展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为制造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端平台,也为制造业企业发展带来转型机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高度认可。
“听到重启线下展览的消息后我们就主动报了名,参展对我们这样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工业软件提供商来说,是一次‘露脸’的机会。”达索系统展览负责人陈超武介绍,此次展会,达索系统带来了高端装备行业方案与最佳实践、新能源产线客户案例展示、高端装备虚拟孪生体验VR等七部分内容,展示在系统解决方案方面的最新成果、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为充分满足企业的展示需求,此次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展览还新增了会议互动区,展览期间不间断举办智能制造赋能数字化转型、工业软件赋能先进制造等活动,涵盖行业交流、新品首发、产品推介等。
“会议互动区在展会4号馆和5号馆之间,能容纳300余人,企业自愿报名。”展览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确定的活动包括:华为将全球首发先进工业网络—TSN交换机,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将作智能制造创新服务模式发布等。”
市民可感受互动式体验
走进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智能示范工厂,偌大的生产车间内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埃斯顿采用了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实现了装配无人化。信息系统接到生产订单下达指令后,自动按顺序将物料推送到前台,物料放置到AGV(自动导向车)上后,由AGV运送到各个工位,通过机械手装配到所需位置,再通过拧紧机器人实现拧紧。埃斯顿供应中心总经理蒋琢晖介绍:“作为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标杆企业,每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都有埃斯顿的身影,今年将有六大机器人及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亮相。”
据了解,今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首次单独设置了工业机器人展区,设置了智能制造、协作新势力、智慧物流、核心零部件四大专区,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围绕“机器人+制造”场景,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成效。
“一方面考虑到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可展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另一方面考虑到市民、游客参展,可增强互动和体验,因此将工业机器人放在第一个展区。”展览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共有70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参展,集中展示焊接机器人、重载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近300款领先机器人产品,并同步呈现伺服系统、减速器、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最新成果以及3D视觉系统等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智造”再传喜讯:4家企业入围工信部公示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南京共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多家企业将在本届大会上亮相。
智能制造,让制造更聪明,这既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南京产业转型发展的追求。南京依托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引领数实融合创新。2022年,南京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1400余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3%。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实现营收已超2000亿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