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大提升:“干事创业”的成功之道
干事创业,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实现干部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匹配、深度融合。
干部的能力从哪里来?过硬的本领如何练就?
没有生而知之,唯有学而知之。解决“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学习实践是不二选择。
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重走“红军路”,感悟初心使命,磨炼坚强意志;在改革发展主战场、项目建设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经风雨、扛重担、解难题;在沪苏浙等地开发园区、车间厂房,学“打法”、取“真经”……安徽正以干部能力素养大提升,牵引经济社会大发展。
铸魂赋能,筑牢根基增底气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干部的能力中,政治能力居于统领地位,是第一能力。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唯有持之以恒深化理论学习,做好创新理论武装,才能不断提升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干部的政治素养、政治能力与担负的职责相匹配。
建强主阵地,用好主渠道。全省各级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党校首课主课必修课,系统谋划班次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有力有效推动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省委举办轮训班17期、培训省管干部5600余人次。
聚焦“关键少数”,安徽省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开展市县党政正职专题培训,常态化开展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和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提高“一把手”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为事业发展蓄足源头活水。
坐落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红军纪念堂内,前来瞻仰先烈、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
突出党性锤炼,安徽省深入挖掘金寨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计划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行动计划。2019年以来,省级举办近30期中青班,调训优秀年轻干部1100余人,引导年轻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手有“金刚钻”,才能干好“瓷器活”。既想作为、敢担当,又要能干事、干成事,加强干部专业培训是必要环节。
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是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一个弊病。着眼破解这一困境,安徽省探索实施分类分级“滴灌式”培训,让教育培训供给与干部需求匹配更加精准。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针对不少干部财政金融、城市建设、新兴产业、生态环保等工作的专业素养不高,破解改革难题、引领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短板,近年来,全省举办提高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等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干部1.1万余人,力争每次培训都解决一方面问题、推动一方面工作。
设置当“热锅上的蚂蚁”课题,模拟接“烫手山芋”场景……实战操练、情景演练等实操培训,有效提高干部“精准拆弹排雷”能力。近年来,省级共开展应急管理等48个课目的桌面推演,开发营造最优营商环境等案例课程130多门,选编169个案例进入培训课堂,让干部从具体案例中既掌握“术”、又悟出“道”。
一线“墩苗”,摔打锤炼长才干
30岁出头的缪家树,是芜湖市鸠江区北站区域综合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前,他被安排到芜湖市鸠江区经信局,成了一名“企业服务专员”。而他还有一个身份——鸠江区“薪火计划”重点培养对象。
“薪火计划”,是鸠江区委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一项创新之举,目前已选拔4批共59名年轻干部到一线“墩苗”。
鸠江区委负责人介绍,实施此项计划,是选拔一批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信访维稳、产业园区、征收拆迁等领域,进行一年跟班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办实事、解难题,实现干部长才干、群众得实惠、基层增活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年轻干部们珍惜锻炼成长机会,不避烦难,主动揽事、勤于干事,在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中磨练提升。
2015年进入鸠江区委宣传部的齐颖婕,一直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工作经历单一。这次被选拔安排到区文旅体局担任“双招双引”专员时,她觉得自己不熟悉产业政策,心中颇感忐忑。
深入走访企业,熟悉产业政策,起草多项政策文稿,参与组织全国性会议……一年来,经历一项项急难繁重任务的锤炼,齐颖婕表示,原先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担忧逐渐消解,增添了敢想敢为的勇气和底气。
庭院里走不出千里马,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
全省各级党委注重把干部放到重大任务重大斗争前沿、艰苦复杂地方和关键吃劲岗位历练,全面了解民情、社情、党情、国情,在贴近基层和服务群众具体实践中,接触新知识,增强适应性,提升德才素质和本领养成。
去年,省市两级共择优遴选943名干部,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交流任职,经受摔打,历经淬炼,一大批年轻干部成长成熟起来。
一线“墩苗”,不是混资历补经历。只有真“墩”实练,才能长本领增才干。滁州市明确“帮带导师”,建立“历练台账”,确保干部“锻金”不“镀金”,“墩苗”更严实。
东向“取经”,沉浸学习促实干
“学会了卤小龙虾。”从江苏盱眙县官滩镇古河社区实训回来,每每提及收获时,南陵县家发镇滨玉村党委书记邢宏水都如此打趣。
去年,南陵县首次启动村书记“名村实训”,安排基层干部赴江苏、浙江等地名村,开阔视野,实训取经。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怎样改进乡村治理,村集体经济有哪些妙招?实训队员们在干中学,在学中悟,解译着苏浙名村的发展密码,探寻自己村庄的发展方向。
“我们滨玉村与古河社区同属圩区,都养殖小龙虾。”虽然主导产业相同,但发展有别,刚到古河社区实训不久,邢宏水就在思考“取经”的方向和切入点。
“盱眙不仅一产走得稳当,而且还发展二产,把小龙虾加工冷冻反季销售,还制作虾仁、虾酱和调料包,提高附加值。”邢宏水坦言,“过去我们思想保守,搞养殖只知道围着一产转,现在实训回来,我们也着手在二产上寻求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借长三角东风、搭一体化快车,安徽省以促进干部能力提升为目的,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连续3年接续实施“千人选派计划”,已选派3300多名干部人才,到沪苏浙跟班“沉浸式”学习。
干部“送出去”,“真经”取回来。安徽省选派学习的干部们带着疑问去、学到办法回,对标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补短板。
以实训启迪思想,用脚步丈量远方。毗邻浙江的黄山市,以实施“千名人员体悟实训工程”为牵引,近两年先后组织1500多名党政干部、企业家背起行囊,奔赴沪苏浙等地,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沉浸式”学习。
“学”是手段,“用”才是目的。
两年来,黄山实训干部带回发达地区发展逻辑和经验,形成调研报告近200篇,推出微改革80多项,将先发地区的市场思维、平台思维、创新思维灵活运用于招商引资、项目攻坚、城市管理等工作中,让学来的“说法”“想法”,变成有用的“打法”“办法”。
赴湖州跟班学习小组借鉴当地基金招商等先进做法,牵头设立了黄山市首只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导基金,基金规模10亿元,成功撬动了中科海奥等项目落地。目前,全市产业类基金总规模突破70亿元,11只产业基金成功投资本市项目23个。
今年6月,安徽省与沪苏浙签署细化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合作备忘录》共商事项。
以此为新的契机,安徽省逐步构建党政干部和教育人才、科技人才、卫健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1+4”交流平台,引导更多干部人才走出去、融进去,拓视野、长本领。
打擂“赛马”,有为有位明导向
半年实绩哪家好,亮出得分见分晓。
8月17日,池州市委党校会议室,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上,市委组织部负责人通报上半年全市56个乡镇街道发展得分排名。
“综合得分排名,全市农旅类乡镇中,大演乡、杨田镇、墩上街道位居前三,后三位的是……”随着综合排名和6个分项排名陆续揭晓,坐在台下的乡镇街道书记屏息凝神,紧盯大屏幕。
居前者没有沾沾自喜,靠后者额头冒汗。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看到综合排名虽然处于第11位,但分项考核有的居后,贵池区梅街镇党委书记陈玉伟表示有被“猛击一掌”的感觉。
“不去关注周边乡镇的发展,不去研究新打法、只按惯性套路干没有出路,只会被甩得越来越靠后……”会一结束,陈玉伟就把拍到的考核排名发到镇党政干部微信群里,让大家对号入座,思考谋划改进办法举措。
今年起,池州市把56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工业重点乡镇、农旅类乡镇和城市街道3条“赛道”,设置相应指标体系,实行季度“赛马”比拼、年度擂台比武,让考核从“大路跑马”变为“分道赛马”,激发“头雁”奋力作为的干事动力。
如今,类似的“赛马”机制在不同层级干部中普遍开展,倒逼干部把能力提起来,把实绩干出来。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2022年始,安徽省建立季度工作“竞争赛马”制度,聚焦经济运行、科技创新、安全生产、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 每季度对各地各单位工作情况逐项晾晒、逐一分析,通报正反典型案例,推动全省上下争先进位。
发展退位,干部让位。为强化结果运用,各级将考核与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等挂钩,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混日子干部没市场。
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安徽省鲜明树立重实绩重实干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激励干部保持拼的劲头、提升干的能力、弘扬实的作风,在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奋勇争先。去年以来,省委提拔、晋升280多名勇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
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推进,让不在状态、不敢担当、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无为干部无位。今年上半年,9名政治能力不过硬、工作打不开局面、群众意见较大的省管干部被调整,推动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环境。(本报记者 黄永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