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情怀育人,行知教育理念的南京浦口实践
“小满回答得真棒!”葛德霞老师话音刚落,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行知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掌声有节奏地响起来。
当患有多动症的小满沉浸在被老师同学认可的满足中时,不远处的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种植园内,一群来自城区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田里挖红薯,体验着劳动的乐趣。
“赏识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事实上,从1981年开设第一个“行知实验班”,1985年创办行知小学,到1994年创立行知基地,再到2015年组建行知教育集团,浦口区以行知教育实验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已经持续40余年。如今,以这所学校为圆心,大情怀育人的理念正在当地开枝散叶。
“花苞心态”
今年9月刚上一年级的小满,在注意力和学习力方面弱于同龄人,她的妈妈随班陪读。“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尽力去发现它。”班主任葛德霞得知,小满从小喜欢听妈妈读书,就特意让她来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
“今天特别感动,因为葛老师说,不会只以学习来评价一个孩子,有的孩子成长快一点,有的孩子慢一点,只要善良、努力,老师都喜欢。”这是小满妈妈发给葛德霞的一段语音。在葛德霞看来,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在家校之间架起了积极向上的桥梁。
葛德霞的手机里存着这样一张照片:一个脖子上挂满奖牌的小男孩正咧着嘴笑,这是他在浦口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赢得的。殊不知,这位叫小文的男孩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刚开始在班上并不受欢迎。家访中,葛德霞发现小文家有不少菜地,便鼓励他教同学认识蔬菜,并负责为班级整理劳动工具。当班级拿到流动红旗时,她告诉大家“能获得这项荣誉,小文功劳最大”,小文还被班级推荐拿到了“劳动娃”奖状。
小文三年级时,因为家庭原因休学一学期,再回校时很多字已经不认得了,同学们就争着教他识字。令葛德霞欣慰的是,在赏识教育的氛围中,小文的情感能力和社会性发展都有所进步和提升。“成才先成人,帮助一个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有审美趣味、热爱劳动……这些品格的培养比分数重要,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葛德霞说。
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所说,“我们希望每一朵花都开放,但我们不必要求所有的花都一齐开放,总会有一些花开得早,也要允许另外一些花开得晚,不要去催他们开,更不要去掰开花苞,强迫他们早开花。”
如此“花苞心态”及其蕴含的赏识教育,给校友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项覆盖不同年龄段共3000名校友的问卷调查显示,“学会赏识,教会做人”“对学生充满关爱”“尊重、保护学生”等是最令他们难忘的行知教育品质。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不仅是赏识教育的受益者,现在也成了践行者。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有点自卑。但在行知小学,我得到很多老师的褒奖。现在,我对女儿采取的就是赏识教育。”行知小学1991届毕业生朱仁健说。
知行合一
不久前,南京长江路小学一群六年级学生来到行知基地种植园。一人用铲子刨土,一人待红薯露头后使劲往上拔,两位同学合力挖出一个大红薯来。
“太让我激动了,我十分钟挖了3个红薯。”六(1)班蔡思雨的双手沾满了泥土,“这次我最期待的就是挖红薯和采茶,我们还跟随老师去老山采了茶。”
“纸上得来终觉浅。前阵子我们开展丰收节活动,学生们有了相关知识,加上这次亲身体验,教学做合一体验就会深刻。开展劳动教育,就得让城市里的孩子脚上沾泥、手上带土。”长江路小学德育处主任赵昌竹告诉记者。
据了解,行知基地创立于1994年,是江苏省第一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基地负责人刘明祥介绍,基地既服务行知小学,也服务全市约60所学校。
行知基地只有四十多亩地,如何能为数万名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资源?刘明祥指着一街之隔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说,近处有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不远处有兰花塘高标准农田,百里老山还有千亩茶园。“以‘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为指引,我们构筑起以行知基地为大本营,半径2公里的核心资源区、半径5公里的拓展资源区、半径30公里的联络资源区,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他说。
这次实践令蔡思雨感触较深的,不仅有“体会农民的辛苦”,还有“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晚上住在基地,整理卫生和套被单都需要自己完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两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杨跃在毕业于行知小学的上千名校友中做调查,令多数人最难忘的教育记忆,就是那些曾经与生活互相融合的活动经历与体验。回想起20年前在行知基地的学农实践,如今快40岁的吕鹏记忆犹新:“我们学习翻地、走访农户,了解大豆、棉花的种植技术,非常有趣。”当年拿着铁锹翻地的画面,让他想到陶行知所说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
“动手动脑、知行合一、其乐无穷。”行知小学创意手工工作室的墙上印着这样一行字。“你看,这个精致的木雕是孩子们用木头和锯子做出来的。”社团老师严长峰说,手工制作的过程还蕴含着数学知识,“这根锯条相当于一根直线,木板代表一个平面,直线和平面垂直,这是三维的垂直,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掌握垂直的概念。”
“爱满天下”
年逾古稀的严长峰,退休前是一名工人。十年前,他将自己收藏的一千多件军事模型捐赠给行知基地。也因为认同行知教育理念,他选择留在这里担任社团老师,一干就是10年。“我是一名老知青,50年前在连云港做过小学教师。那时候,我就在思考该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他不仅不要报酬,还自掏腰包给学生购买社团课的材料。
在杨瑞清看来,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创造力、学习力,以及对别人教育的影响力是无限的。“严长峰老师身上就体现出这三个核心素养。到了这把年纪,仍为教育乐此不疲。我越来越坚信,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创造者。”他说。
在行知小学教学楼外墙上,“爱满天下”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也是当地行知教育实验奉行的核心理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我们不仅培养本校学生,而且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共享,仅浦口区就有4万多名中小学生来这里开展实践活动。”行知小学副校长朱德成说。
今年8月,浦口区出台了《大情怀育人主张下“生长课程”和学校文化建设行动计划》。该区教育局局长吴峰表示,“我们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积极建构‘基于生长、滋养生长、促进生长’的‘生长课程’体系,使‘爱满天下’的大情怀成为全区各学校共同追求的教育价值,让行知教育实验成果在‘双减’‘双新’背景下得到广泛实践。”
小菜园、饲养角、土灶……走进浦口区实验幼儿园,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引人入胜。这里正在探索“大情怀育人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我们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去感知、探究、合作、挑战。同时,我们把生活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能让孩子做的事尽量让他们去做,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园长陈丽娜说。
浦口区石桥小学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作为首批行知教育实验示范校,这所学校也在践行“大情怀育人”主张。“乡村留守儿童多,我们打造了‘爱心妈妈团’,由教师志愿者在节假日陪伴孩子们,年轻教师占比已超过一半。”石桥小学校长汤春超表示,“我们一直在坚持‘微笑、点赞、感恩’教育,这对乡村孩子品格和自信的培养很有成效,近两年已经有两名学生被评为‘江苏好少年’。”
行知小学里有一片树林,是杨瑞清1985年带领当年的师生种下的。“每棵树都在努力扎根、自主生长,孩子也需要独立成长。但独木不成林,要想形成良好生态,也要结伴成长。”杨瑞清指着其中一棵纤细矮小的树说,因为空间被挤占,这棵树一直都长不大,“孩子们在树林中攀爬摇晃很容易伤到它,我们就反复引导学生,这才把它保护了下来。这就像融合教育,班级里有需要照顾的孩子,也能培养全班学生爱的能力。”
今年8月,行知小学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获评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彭钢看来,行知小学通过大量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推动了学生全面发展,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重,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相匹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