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下好营商环境“五子棋” 构筑产业发展“硬支撑”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董兆瑞)记者从海淀区发改委获悉,近年来,海淀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以政务服务环境、创新生态环境、企业发展环境、市场开放环境、诚信法治环境五大环境为主线,厚培“营商沃土”,以营商环境“软实力”构筑产业发展“硬支撑”。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搭好服务“台子”
今年9月29日,北京唯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仅8个工作日就收到了《北京市营业性演出准予许可决定》和《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决定书》,在没有实行“大型活动一件事”之前,像这样的活动审批需要51个工作日。通过“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窗出件”的办理,申请材料减少42%,审批时限压缩84%,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办事便利度,这也是海淀区落地的首个“大型活动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
不仅如此,海淀区在公证领域率先推出“区块链+公证”提效便民服务模式。据介绍,该服务场景是以区块链为基础,通过海淀政务链上的24类国家数据、16类市级数据、224类证照数据,实现公证服务链上核验证明材料工作,提升了服务效率,缩短了办事时限,实现了政务服务向公众服务、司法领域的延伸。
在开展建设项目审批提速方面,海淀区还全面实施“交地即交证”,完善“成交即交地”举措,实现土地交付和不动产登记“一站式”办理,在推进施工准备函审批改革,海淀区为10个项目办理“土护降”先行手续,办理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打造更具活力创新创业环境 传承创新“因子”
今年9月15日,海淀区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针对大模型所需底层技术、算力、数据、场景等关键要素给予精准引导和资金支持,多维度营造开放安全、包容审慎的产业发展环境。方案提出,2025年海淀区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区、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300亿元,集聚大模型企业、机构超100家。
与此同时,“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将率先建设约9.5平方公里集聚区核心区。在核心区内,将首批重点建设五道口人工智能产业园、北大西门人工智能产业园、中关村西区人工智能产业园、清华科技园等4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
在海淀区,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企业等研发链条不断延伸,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强。高科技企业等研发主体的投入热情激增,也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着坚实保障。2022年,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038.3亿元,同比增长7.8%,占北京市52.7%。
构建安心的发展环境 找准赋能“路子”
海淀区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协同联动,深入开展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用好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并购贷等全国首批信贷产品创新试点,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截至9月底,中心共协助企业办理贷款376笔、总额44亿元。
海淀区还在全市首创政府项目投融资批量对接模式,组织项目所在的7个街镇、4家区属国有企业与30家驻区银行开展集中对接,54个项目签署合作意向,意向融资总额超800亿元,融资需求覆盖率达80%。
除此之外,海淀区还持续升级“管家式”服务,丰富以海淀组团“人才E+”工作站、高精尖产业人才服务工作站、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离岸贸易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全链条孵化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加速迭代。
营造市场开放环境 压实监管“担子”
海淀区不断开展市场准入服务升级行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一业一证”改革就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一项举措。所谓“一业一证”,就是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于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上。截至目前,海淀区已上线29个行业,实现9个行业案例落地,其中美容美发、书店、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连锁菜店、电影院、口腔门诊6个行业为北京市首例。
除此之外,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模式,进一步提升区域资源透明度,通过智慧引、自主点选、智能匹配完成登记获得营业执照,截至目前,共计4145户企业按照住所标准化登记模式完成了设立登记,梳理住所(经营场所)负面清单地址6994处。
建设诚信法治环境 扩大品牌“圈子”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设立7家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工作站,为创新主体提供国际知识产权咨询、数据检索、资源对接等服务;设立规模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运营担保基金,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成功推荐4家企业和中关村创业大街等3个园区成为市级示范基地,除此之外,还在全市率先与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辖区知识产权保护和纠纷化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