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行走黄河看吕梁|从岚县“颜色”看乡村振兴成色

发布时间:2023-11-06 15:28:00来源: 人民网-山西频道

  从山西兴县出发,沿着静兴高速,一路向东,驱车76公里,便抵达黄土高原腹地——岚县。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远处是遍布山峦的干枯草甸、近处是县道旁丛立的玉米秸秆。土黄色,构成了深秋岚县的视觉色调。然而,这并不是这座千年古城的主色调。

  11月1日,人民日报“行走黄河看吕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进入第三天。

  走访岚县,“颜色”成为关键词之一。

  在山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从切段繁殖脱毒苗到温室、网棚繁育原种,从供应周边县区外到还远销陕西、山东、河南等外省,智慧大棚内一方方土豆苗的嫩绿,折射出当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盎然活力。

  在山西秀容沙棘制品有限公司,依托20万亩野生沙棘、10万亩新植大果沙棘基地,在原浆、饮料、原浆口服液等6条标准化生产线上,一罐罐沙棘制品的金黄,彰显出当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动力。

  如果说嫩绿与金黄,浓缩着岚县产业发展现代化之“表”,那么多彩面塑,则代表着古城厚重历史底蕴之“里”。

  走进岚县面塑街,争奇斗艳、琳琅满目的面塑汇聚成了一条流动着的艺术河流。

  “岚县面塑,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岚县面塑市级传承人刘丽丽讲解道。

  岚县冬长,人喜蒸花。将麦子精心磨成细粉,舀到瓷盆里,再把酵子用温水泡开、和起、盖好。将发好的面,加上碱水,尽力揉搓,再用笼布盖好。铁刀切割、竹刀划割、木梳印纹、颜色晕染……巧手翻云、纤指律动,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形象就从手中跃出。接着上笼蒸热,热汽蒸腾氤氲间,五颜六色的面塑就此诞生。

  是舌尖上的美食,也是指尖上的艺术。

  从正月初一的“面花花”“面枣山”,到正月二十五的“点灯灯”,再到清明节的“蛇燕燕”“寒食食”,对于岚县人而言,面塑是他们表达美好情感的物质载体,更承载了悠远深厚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在吕梁,每逢婚丧嫁娶、礼仪纪念,面塑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元素。”家住吕梁市离石区的张女士说道。

  一双巧手捏合起这片土地的古与今,也寄托着面塑技艺的求与索。“与传统面塑作品不同,我的作品更关注反映当下。”刘丽丽说。2017年,她到北京拜师求艺,不断汲取当代的流行元素、借鉴其他非遗艺术形式,不断创新面塑的表达方式。

  在岚县,多彩的不只是面塑,更有供会。当地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庙会——岚城北街面塑供会。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几百户人家就会把精心制作的面塑摆到北街上。面塑制品绵延200多米,整条街道宛若一条面塑展示的长龙,场面蔚为壮观。

  “2005年,我们就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支持面塑产业发展。2014年,面花(岚县面塑)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岚县有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包含面塑文化交流中心、面塑街、面塑主题公园等三大部分在内的岚县面塑街项目已基本完成。

  一条网线也让面塑走出了岚县。岚县面塑超市内,手艺人王冬梅正在手机镜头前直播,“我每天都会都会直播上几个小时,不仅教网友们如何做面塑,也传播背后的历史文化。”据介绍,目前,全县县级以上传承人37人,面塑技师1280人,面塑制作人10300人,岚县面塑管理中心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推广面塑产业,产品远销上海、广东、陕西等,带动相关产业增收5000万元。

  小面塑、大产业,保就业、促增收。面塑一条街附近是个移民搬迁小区,住着不少脱贫攻坚时的贫困人口。据了解,岚县面塑街被列入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打造市级劳务品牌,并设立特殊人才奖励基金,对年轻手艺人进行定期培训,向易居苑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和面塑爱好者每年免费技艺培训600人,有力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近年来,在岚县县委县政府、非遗传承人及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岚县建成“岚县面塑街”,通过手工作坊与乡村振兴产业相结合的形式,打造集非遗传承示范、文化旅游体验、特色产业带动等集研发、推广、销售为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集群”。

  无论是豆苗的嫩绿,或是沙棘的金黄,还是面塑的多彩,都源于这片黄土地上人们勤劳的双手。而这些沾满泥土的双手,也将推动岚县乡村振兴成色更亮、底色更足。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