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看吕梁|兴县:吕梁精神,新时代的回响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太行山壁立万仞,吕梁山沟壑纵横,黄河咆哮怒吼,共同组成了三晋大地的表里山河。
同是革命老区,和太行山脉的左权县、王家峪村所在的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县比,深处吕梁腹地、沟壑万千的兴县,似乎多了一些陌生感。
一天的初步调研下来,我发现,兴县,我来晚了。
一
在山川披金、大地织锦的深秋,我们人民日报“行走黄河看吕梁”全媒体调研行活动,在兴县启动。
是主办方的深意,活动简朴而隆重的启动仪式,特意安排在了晋绥边区军区司令部的院子里,在1948年毛泽东主席和《晋绥日报》编辑谈话的旧居前。
这是一篇新闻史上的经典文献。在这次谈话里,毛主席提出了党报工作首要的是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重要思想。这也是党报人至今秉承的原则。巧合的是,参加毛主席这次谈话的,记录者是纪希晨——后来曾担任过人民日报记者部的副主任,我入人民日报社第一站部门,也算是我的老领导。党报人使命和责任的传承,在这里无声的传递。
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那偌大的院子里,在北坡村拾级而上的晋绥分局一个个小院子里,思绪跟着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了吕梁精神诞生的时代。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县是著名的晋绥边区(解放区)首府所在地,是八路军一二〇师的主战场之一,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屏障和门户。贺龙、萧克、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着晋绥边区分局和120师将士,先后在这里战斗居住7年之久。这里毗邻黄河20多公里,对岸是陕西神府,距离延安不到400公里,是延安的东北大门。当年,晋察冀、晋冀鲁豫、晋西北等根据地的人员、物资进入延安都要经过兴县。1945年,来自全国各地解放区参加党的七大的党政军干部,80%是从这里走向延安的。
党中央始终惦记着老区发展。
2017年6月21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山西就驱车来到兴县,向晋绥边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瞻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他动情的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吕梁精神也和太行精神一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十二字,道出了以兴县为代表的的吕梁儿女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在兴县,流传着这样的话: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史料记载,1941年至1943年,晋绥边区遭受空前自然灾害,加之封锁破坏,劳动力锐减,群众和部队的吃饭、穿衣都出现了严重困难。
在这样极度艰难的日子里,受到延安筹粮的指示,根据地群众在边区政府领导下,短短两个月里,集粮9万多石,筹款181万元,扩兵1.59万名,做军鞋12万双。
革命战争年代,贫瘠的兴县全县开荒100余万亩,供养边区4万余名党政军人员;9万人口的小县参军过万。
史料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财政用于支援延安的比例达到73%,吕梁地区更是超过了80%。
面对一张张图片,我不断地在想,吕梁儿女、根据地的干部群众,以怎样的毅力、信念,支撑着他们忍饥挨饿,把最好的粮食、最后一个儿子送给我们党。
这就是对吕梁精神最好的诠释。
二
自助餐后,我们乘车,离开县城,沿着464、465县道,向西南方向出发,去一个叫做“狮子洼”的村子。
秋收后的大地,像喂大了孩子的母亲的身体,有些干瘪,尤其是吕梁山区腹地,更是如此。乡间县道修得很好,沿途一小片一小片的玉米秸秆凌乱站在地里,黄土一卯一峦,因沟壑而支离破碎,山上因缺水而鲜见高大的乔木,到处是枯黄的颜色。
这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
在这样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兴县,2020年摘掉贫困县帽子,超过83000人告别历史性贫困,占全县户籍人口的近28%。
“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吕梁精神——作者注)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兴县的嘱托激励着吕梁干部群众,用吕梁精神书写新时代的宏伟画卷。
对于兴县来说,当务之急是做好乡村振兴与扶贫的有效衔接。
是硬任务,谈何容易?
车走了一个半小时,到了距离县城75公里的狮子洼村——一座土沟沟里的村子。这个村子208户,有77户是曾经的贫困户,全村在2016年实现脱贫。
脱贫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增强造血能力,迈出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子?
狮子洼村选准了“特色产业”这个路子。
2018年起,村里发展了400多亩玉露香梨,流转土地、务工收入,每年给脱贫户带去几十万元收入;村里看准了工艺品葫芦这个稀缺品,种了30亩;村里有个远近有名的晋剧团,几年前改制,村里入股30%,能人牵头,不但能养活自己,每年还给村集体交不少钱。
夕阳西下,村里的大妈们,跳完了“伞头秧歌”这个国家级非遗,又唱起了晋剧“打金枝”。“我们姐妹,几十口,一到节假日,就聚齐了,唱大戏!”村里戏台子下,刚唱完一段的杨唤珍说。
陪着看完,村里的“新乡贤”,68岁的蔡保平,开上自己的越野车,非要拉着我们一行去看“现代农业综合产业项目”。
村干部介绍,蔡保平老家是狮子洼村,长在陕西,从领导岗位退下后,2018年后返回了老家,立志要让老家大变样。
车开进一个两边土山夹着的深沟,不少地方已经平整出来。里面竟然有小片湿地,水面上,几十只野鸭畅游。“现在已投入几千万元!开出来几百亩地,做农业综合旅游开发项目,樱桃采摘、特色种植,在吕梁山区,有水的地方就是风水宝地!”蔡老边开车边介绍。
这几年,他和村干部一起,跑项目、流转地、筹资金,把村里产业搞得像模像样。“老伴孩子都在在西安,一个人在这里玩命一样干。想家了,就自己开车六七百公里,回西安。”村干部介绍,“孙子想他,还是暑假来了一趟!”
“我父亲是这个村的,老人去世前交代我,要把家乡建个样子!”蔡保平淡定的说。
“这里有收入吗?”我问。
“收入?油钱,来人招待都是我自己出!不能考虑一分钱的事情,否则,老百姓就不信任你。我退休金够了!”
这个时代到处都有让人感动的人和事。
“越是自然条件恶劣,我们越要想尽一切办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老百姓过上幸福日子!”随行的吕梁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说。
目前,除了和矿产有关的铝镁深加工等产业外,兴县主打富民产业,小杂粮。
在狮子洼村外的山花烂漫农业公司,在现代化设备的车间里。我看到当地一颗谷子加工成普通小米、月子小米,还有小米油等产品。
“我们收购的谷子最便宜的3元一斤,一般产量都在六七百斤一亩地。”公司董事长贺虎平说,“现在兴县小米打出了名堂,很多外地企业来收购,14万亩都不够。”
乔云介绍,兴县发展有机旱作杂粮。全县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共培育杂粮加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33个、种植大户1600余户,杂粮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占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55%,辐射带动10万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小村庄里有大感动;小杂粮里有大文章。
相信,兴县会越来越兴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